光明网讯(记者 武鹏飞)2019年6月15日,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主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承办的2019年惠园国际问题青年学者峰会——“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清华大学、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同济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湘潭大学、吉林大学、云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市社科院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二十余位中青年专家与会并进行了交流讨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戴长征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论断,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一大变局中,最大的变量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实力的迅速增长显著地改变了国际体系结构。相比之下,西方国家的内政外交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在国际上的地位相对衰落。在经历了冷战后30年的自由主义支配之后,世界遇到了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等反弹。从这个角度讲,今天的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学术研究也要跟上时代变化,而这对于服务中国外交战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未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既要符合中国的客观国际地位,也要体现出“中国特色”。

2019年惠园国际问题青年学者峰会——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为准确定位中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地位与作用,以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供有益支持,研讨会围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基础”“新型国际关系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周边关系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球治理转型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四个单元展开。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曲博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宋国华副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董青岭教授和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刘波研究员分别主持了上述四节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徐进认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主要在外交环境、外交途径和外交抓手三个方面体现出“特色”。具体而言,在外交环境方面,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国际社会中的主导性力量,同时东亚在整个国际体系中的地位正在上升,世界经济的中心和各种矛盾的中心都在向东亚转移。在外交途径方面,中国坚持了长达 40年的“结伴不结盟”政策,而这是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在外交抓手方面,中国依托“一带一路”等倡议采取了“一国一议,一事一议”的方式,加强了合作中的灵活性。

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宋国华副教授结合“一带一路”,分析了互联互通在中国外交语境中的含义。党的十九大之后,中国明确提出了“全球互联互通”概念,它的主体是主权国家或国家联合体,执行者是国家代表或半官方、非官方代表,直接目标是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最终目标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互联互通,就是要有效消解国际关系中的排异现象,增加国家间流动性,推动国际关系治理模式从零和对抗向和谐共生转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董青岭结合大数据分析,指出在一个互联互通时代,国际关系发生了两方面重大变化:一是理性主义对国际关系的解释力正在减弱,二是结构主义理论日渐式微,微观主体对国际关系塑造的作用不断增强。这两个因素导致社会互动性质发生了实质变化,一个人的行为往往不是理性选择的产物,而是不断受到其他人决策扰动。基于这些假设,就可以通过大数据对国际关系进行波段分析,例如可以根据情绪波动来预测恐怖袭击的可能性。在广义上,大数据分析意味着国际关系研究不再仅仅关注理论分析,而是向工程性学科转变。

2019年惠园国际问题青年学者峰会——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曲博教授则从全球治理角度指出,一个以规则为基础的、有秩序的国际关系更有利于中国崛起。同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也可以塑造一个稳定开放的世界经济,从而帮助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在金融治理领域,中国在以 G20为代表的全球层面,以及具体的双边层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为代表的国际制度层面的角色与作用还有待提升。未来中国需要进一步发挥非公共治理结构的作用,并且提升在各类全球金融监管机构中的地位。

此外,与会学者还就城市外交在国家整体外交中的地位与作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基本内涵、大国关系、地区合作、周边安全、全球治理转型等问题阐述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