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 奋斗者 劳动者之歌】
“实现航天梦想容不得半点马虎”
——记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总装车间副主任崔蕴
崔蕴在总装车间查看火箭零部件。苑巍 摄
开栏的话
劳动光荣,成就出彩人生;创造伟大,高扬进步风帆。
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刻苦钻研、追求卓越的新时代产业工人代表,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心中的梦想,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奉献青春年华,用坚韧和执着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力量,共同唱响催人奋进的劳动者之歌。为展示新时代奋斗者的新风貌新作为,凝聚全党全社会的奋进力量,本报即日起开设“爱国情 奋斗者——劳动者之歌”专栏,报道一批常年工作在基层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的职工个人和集体,为职工群众送上节日礼赞。敬请垂注。
4月22日,在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高大的总装测试车间厂房里,箭体长度近60米,芯级直径5米的“大火箭”——长征五号正在进行紧张的总装测试工作。
在最近这段日子里,总装测试车间副主任崔蕴的神经一直紧绷着,十余次总检查,上万个传感器,数万个多媒体影像数据,几十万个零部件……“不留隐患,不留遗憾,实现航天梦想容不得半点马虎。”这是崔蕴坚持的信念。
醉心“大火箭”
2006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新一代运载火箭基本型长征五号立项研制,这让“老火箭”崔蕴兴奋不已。
“以往的火箭直径大多是3.35米,而长征五号直径是5米,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变化,而是全新的火箭,一半以上都是新技术。”崔蕴说。
2008年,天津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启动建设。火箭总装团队平均年龄25岁,没有一人有过独立总装火箭的经历。
时任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陶钢找到崔蕴。在他看来,造新火箭,非崔蕴不可,“善思考、爱动脑,技艺超群,技能、管理、工艺、调度,他全干过。”
当时,因脑血栓晕倒过两次的崔蕴,不顾家人劝阻,毅然来到天津,从此醉心于国内运载能力最强的“大火箭”。
生于1961年的崔蕴,1982年进入航天一院工作,已从事火箭(导弹)装配工作37年,参与总装的火箭总数已有70多发。
从北京火箭生产车间起步的他,凭借着勤奋好学,研习了铣工、车工、焊工、电工等多项技能,并自学电大文凭,逐步掌握了各种火箭制造发射知识。
在很多人眼中,崔蕴是个造火箭的“天才”。而“天才”也是1%的天赋加99%的努力。
“一名工艺员,会看图,刚及格;一名装配工,不光会装,还要知道为什么这么装。偌大的火箭,没有一个零件是独立的,背后的道理都在设计师的保密本和计算机里。”身为工人,崔蕴经常往设计室跑,或者“泡”在图书大厦,一点一滴记录下火箭装配的无数个“为什么”。
用生命造火箭
1990年7月12日,是崔蕴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
那一天,在西昌火箭发射基地,长征二号E火箭靶场试发射中,突发燃料泄漏,崔蕴和同事第一时间上前补漏抢险。
火箭燃料有剧毒。当时航天一院还没有抢险经历,没有防护服,他们往身上洒了些碱水,戴着“猪鼻子”滤毒罐进舱了。
那次抢险中,崔蕴肺部75%烧蚀,生命垂危。抢救时,常人剂量的解毒药不管用,医生冒险给他注射了10倍。
那一年,崔蕴29岁,是抢险队员中最年轻的。一名同事倒下了,他“捡”了一条命。
抢险回来后,崔蕴重返车间做工艺员。可身体恢复后,他却主动申请回去当装配工人。他说:“我就喜欢造火箭。”
这些年,崔蕴把火箭的结构“刻”在了脑子里,却记不清自己哪一年突发脑血栓。“几年前吧。那时,我还不到50岁。”他说,脑血栓这个病征兆不明显,一旦复发,一回比一回严重。
这种不可预知的凶险,他经历过两回。第一回晕倒,他醒来后扶着楼梯还能走。可后来复发,留下了后遗症,走路“划圈”,不能走直线。
为了胜任岗位,崔蕴开始了“自虐式”锻炼:只要不加班,每天快走4个小时;周六日也不休息,走北京二环,7个小时;后来走三环,10个小时……
不疯魔,不成活。如今的崔蕴,在2万平方米的总装车间里,每天都要走几个来回,步履矫健,铿锵有力。
千人万人一杆枪
在天津基地总装车间,崔蕴穿着白大褂,衣兜里丁零当啷响,徒弟们远远就能听到,师傅来了。
他口袋里有“六件宝”:老花镜、手电筒、卷尺、放大镜、望远镜和激光笔,都是用来严格检查和指导徒弟们工作的。
在徒弟们眼中,他是严厉的长者,时刻提醒团队成员要精益求精、团结协作。“干火箭,千人万人一杆枪,大家都围着一发箭转,一发火箭发射最多需要几百秒,但之前几年到十几年的设计、研发、制造时间却是分毫也不能少。”
每周,崔蕴都要给徒弟们出题,还要考试,从最基础的“锯薄板”讲起,他的大师工作室就是课堂。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一名装配工,不光动手,还要动脑。”为了让更多的徒弟“知其所以然”,崔蕴专门让车间装配工去火箭设计部门蹲点,从火箭设计原理学起。
2016年,“长征七号”“长征五号”在天津总装后要运到海南基地发射,年过半百的崔蕴带领徒弟全程“陪护”。
“海南环境复杂,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总装团队张琳卿告诉记者,在崔蕴的带领下,团队先后破解了气候潮湿状态下箭体防锈、防水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崔蕴脾气不好,有人叫他“倔老崔”。为了将严谨的工作态度传给下一代火箭人,他对弟子们的要求非常严格,“等我老了,拄着拐棍儿,敲着他们的脑袋干……”
崔蕴告诉记者,造火箭需要几十万个零部件、无数工艺流程,都离不开手工操作,每个扳手、每个螺钉要拧多大的力矩,都是有要求的。
现在的天津“大火箭”总装测试车间,共156人,平均年龄28岁。“我能做的毕竟有限,让我最欣慰和自豪的是,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带出了一个能为新一代运载火箭独立装配的年轻团队。”崔蕴说,“中国火箭事业的未来还得靠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