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成果高峰论坛现场。

4月18日,由《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生命时报社》联合主办的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成果高峰论坛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举行。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科技研究发展中心主任李青致辞。

中国残联副主席黄悦勤介绍和解读CMHS项目。

中国残联副主席、“中国精神障碍疾病负担及卫生服务利用的研究”(简称中国精神卫生调查,CMHS)项目负责人、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社会精神病学与行为医学研究室主任黄悦勤对CMHS项目做了详细介绍和解读;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社会精神病学与行为研究副主任刘肇瑞介绍了该项目在《柳叶刀》等杂志发表文章的情况。

黄悦勤介绍,CMHS项目于2012年立项,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作为项目承担单位,联合全国43家精神专科医院及高等院校共同完成,重点研究我国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和疾病负担,描述精神障碍患者卫生服务利用现况,探讨影响精神障碍患病率、疾病负担、服务利用等相关因素。

“此次调查内容包括心境障碍、焦虑障碍、酒精药物使用障碍、间歇爆发性障碍、进食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其它精神病性障碍、老年期痴呆等七类,涉及全国31个省157个县/区的32552人,应答率为84.3%。”黄悦勤说。

调查显示,我国任何一种精神障碍(不含老年期痴呆)12月患病率为9.32%,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终生患病率为5.56%。

我国精神障碍情况。

2010年,WHO和世界银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疾病负担研究显示,神经精神障碍的疾病负担占疾病总负担的10.4%,而精神障碍占总负担的7.4%,神经精神问题已成为全球疾病负担的一个突出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婚姻、移民、休闲、老龄化等社会心理和人口学因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此带来的心理压力、生活方式、家庭结构的改变等导致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但与世界精神卫生调查(WMHS)的国家相比,仍然低于巴西、美国、法国、乌克兰、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仅高于日本和尼日利亚。

黄悦勤表示,比较不同年代各国各地区调查结果,精神分裂症及其它精神病性障碍患病率相对稳定,符合此类精神病性障碍以生物遗传因素作用为主的规律。将CMHS结果与我国部分地区调查结果比较,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与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有关。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前主任王宇在论坛上发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前主任王宇指出,世界卫生组织预测,精神疾病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癌症全球人类的第三大疾病。当前世界各国都面临着精神卫生资源供给不足,精神疾病诊断难度大、识别难,病耻感等文化伦理问题,使得患者经常耽误治疗。

“此次流行病学调查,对我国几十年来经济社会迅速转型过程中,精神障碍疾病负担有了一个客观认识。深入挖掘数据,将对今后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王宇建议,为促进患者及时诊断和治疗,需要多方面改善。普及公众精神卫生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认识,减少抵触和歧视。制订积极政策,满足公众对专业医护人员和医疗设备的需求。调整临床药物管理规则,有利于非精神科医师开处方,提高药物干预的可及性。加大对精神类药物的研发力度。

王宇呼吁,全社会要改变对精神疾患的传统观念,消除歧视和偏见,形成理解包容的社会环境。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郭岩在会上发言。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郭岩见证了这份调查出炉全过程,“这么多年我参加了立项、开题、年会一直到现在,能体会到她们的不容易,看到她们奋斗的足迹。最后大家能够取得这样一个成绩特别值得祝贺,包括文章、专利。但是我要说它的价值可能在这之外,因为我本人做卫生政策的,我觉得它的政策价值其实是需要挖掘的。”

郭岩认为,这样最新的调查数据,是“宝库”,期待未来对“宝库”进一步挖掘,并分享它的价值。

“我们怎么重视?实际上就是资源配置,资源配置在哪里,为什么是这样的,我觉得它提供了特别好的基础。另外,还有一个政策的贡献,就是现在比较时髦的健康社会决策因素里面,有这么大的决策人群,有相关因素,就可以看出哪一些是精神卫生领域的社会决定因素。”郭岩说。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马辛在论坛上发言。

国家科技部社会发展处研究员尹军祥,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马辛同时强调,目前,我国整体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在增长,我们还面临着精神疾病的民众知晓率低、精神疾病负担重、精神障碍治愈率低、精神卫生医疗资源整体缺乏、精神卫生领域人才数量短缺等问题。

这是我们专业领域里面共识的一些问题,也是当前我们国家在精神卫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此次研究得出的数据能够很好地反映我国精神障碍患病现状,为政府制订相关卫生政策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

北京大学医学部前副主任、医学部医养结合研究中心主任李鹰在论坛上发言。

北京大学医学部前副主任、医学部医养结合研究中心主任李鹰特别关注了调查报告中65岁以上的老年期痴呆患者的数据情况。李鹰表示,我们非常关注调研数据对现实养老领域里的应用作用,“以前,我们发现养老院有些老人的行为举止和精神表现异常,当然性格脾气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如何去做正确识别。”

黄教授在开展这项研究的同时,也将科学的知识在有合作的养老机构中去推广,有些养老机构结合当地现实情况,在机构内部成立了记忆康复中心,从科学角度,教会管理人员识别和帮助老人缓解精神障碍问题,并给家属科普疾病知识,消除病耻感,收到了很大的成效。

WHO西太区前精神卫生顾问、《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编辑部前汪向东在论坛上发言。

WHO西太区前精神卫生顾问、《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编辑部前主任汪向东对此次调查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调查结果是一座宝库,值得慢慢深挖。

汪向东表示,研究结果出来后,接下来应该在治疗缺口的问题上予以高度关注。根据北京和上海两个调查显示,焦虑障碍治疗延迟的时间是21年,物质使用障碍17年,心境障碍为1年。因为长时间延误治疗,可以想象病人及其家属承受的痛苦。

“根据这次获得的数据,我们需要积极弥补上这方面的治疗缺口,上级要重视决策,下级也要抓好落实,避免研究和临床出现落差。” 汪向东说。(北大医学部 付东红/文 北大六院/图)

与会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