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中,东晋军大败拥有数量优势的前秦军

原 典

《百战奇略》众战篇原文为: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语出《司马法·用众第五》)。

众战篇的大致内容是,如果我众敌寡,就不能在险阻的地形上进行战斗,必须在平坦开阔的地形,以便部队听到鼓声前进,听到锣声停止,这样便战无不胜。诚如古代兵法所说:“指挥大军作战,要能控制部队进退”。该计强调我众敌寡情况下,作战指挥应注意把握的原则。

战 例

众战篇所附战例,为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东晋时期,前秦君主符坚率领大军驻扎寿阳,沿淝水岸边摆好阵势,准备同东晋将领谢玄决战。谢玄派使者送信给苻坚,要求秦军稍作后退,以便晋军渡河决一死战。尽管符坚部将都认为应把东晋军阻隔在对岸,但符坚不以为然,打算趁东晋军渡河一半时派骑兵冲杀,于是下令前秦军后退。不料,前秦军在后退过程中阵脚大乱,谢玄趁机指挥八千精兵抢渡淝水,展开猛烈攻击,前秦军全线崩溃,符坚惨败。

1999年8月至2000年12月,俄罗斯政府发起第二次车臣战争。俄军不再像第一次车臣战争时那样采取逐步增兵的添油战术,而是一开始就超常用兵,动用包括空军、陆军、空降兵、海军陆战队等在内的5倍于敌的武装力量,投入所有能够投入的最新式武器,对敌形成强大军事压力。作战中,俄军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多路挤压,最终歼灭大部分车臣恐怖分子,初步达成预定目标。

计谋分析

以上两个古今战例,各有一方兵力占优,结果却截然不同,充分说明“众战”并非“胜战”,兵力占优也绝不等于稳操胜券,想要真正克敌制胜,还需“识众寡之用”,时刻保持“众”对“寡”的绝对优势,从而牢牢掌握主动权。

正确认识“众”与“寡”是前提。孙子兵法《谋攻》中指出:“识众寡之用者胜。”如何“识众寡之用”,孙子并未具体阐述。但古今战争实践证明,正确认识众寡之分是基本前提,只有分得清何为“众”、何为“寡”,才能趋利避害,发挥并保持“众”的优势。在冷兵器时代,兵力数量多少无疑是赢得胜利的基本条件之一。随着战争形态变化,多兵种联合和局部条件下的体系制胜成为新的战争模式,此时“众”的概念不能再一味强调人力多寡,更应注重火力和信息技术的优劣,以火力集中和信息技术领先取代人员数量优势,这也给现代战争“以众击寡”赋予更为深刻的内涵。第二次车臣战争中,俄军不仅重视兵力优势,更注重全程保证技术上的绝对优势,使车臣恐怖分子的一切活动都在俄军严密监视下,大量使用精确制导武器、远程火炮和地对地战术导弹等对敌目标进行远距离、非接触性的精确打击,没有给车臣恐怖分子一丝喘息之机。

指挥员合理掌握“用众”的原则和方法是关键。众战篇进一步发挥《司马法》的论点,既强调“进止整齐”,又强调“不可战于险阻之间”,以防力量被分割削弱。实际上,这只是强调了地形条件的好坏利弊,想要真正发挥众战的威力,指挥员还必须正确把握“用众”的原则和方法。具体而言,就是在兵力兵器占优的前提下,遵循制胜规律,选择适于己而不适于敌的战术,通过合理有效的指挥扬长避短,从而始终保持“众”的态势,确保赢得最终胜利。历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之所以多次以众击寡而不能胜,除军队作战能力参差不齐等原因外,战术手段单一,未能发挥兵力兵器优势也是重要因素。在第二次车臣战争中,俄军不仅“牛刀杀鸡”,投入重兵,还综合运用多种战术手段,将伤亡降到最低。战争期间,机械化部队每日只推进10至15公里,每攻占一地,立即进行巩固。在完成对格罗兹尼的包围后,俄军没有急于进攻,而是封锁围困,使用空中打击使其断水断电,为最后攻城创造良好条件,始终未给敌可乘之机。

人心齐、士气高是“用众进止”的保证。部队进止是命令,更存乎人心。人心向背也是战争胜败的决定因素,因此还需师出有名,如此,方可人心齐、士气高。“人和”是确保部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用众进止”的保证,否则,会导致人心涣散。淝水一战,前秦军大败固然有符坚骄傲轻敌、地形选择不利等原因,但也与前秦军士兵大多被强征入伍、悲观厌战有很大关系。这些人本身就无心恋战,再加上东晋军间谍煽风点火谣传“秦军大败”,导致人心惶惶,符坚无法有效节制部队,“众因乱而不能止”,焉有不败之理。

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由于俄罗斯政府内部对出兵存在严重分歧,导致俄军官兵斗志不高、人心不齐,部队进止混乱,己众敌寡却以失败告终。第二次车臣战争,俄政府充分吸取上述教训,从战争伊始就高举“反恐怖主义、维护国家统一”的旗帜,强调遂行的是“捍卫国家统一,维护俄国家利益”的正义行动。俄军官兵更是统一听令于以总统普京为首,包括国防部长、总参谋长、内务部长等强力部门领导人组成的作战指挥中心的调遣,互相配合、进止一致,最终取得胜利。(卢晓东、祖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