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洪海涛时,给记者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作为“大国工匠”的他,时刻洋溢着蓬勃朝气和对祖国航天事业的无限热爱。

洪海涛,是中国航天科工六院红岗公司特级技师,是型号生产线骨干人员,至今已在航天战线上奋斗了20多个春秋。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每一件优质产品。洪海涛,就是这样坚守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轰鸣的车间,飞溅的钢屑……见到洪海涛时,他正目不转睛地操作着面前的车床,这就是他20多年如一日的工作日常。

作为特技技师,洪海涛的生产任务有着工艺精度高、尺寸多、批次任务数量多的特点。精益求精的他,制作零件所能用上的几十种不同刀具都要自制。这些刀具和他的车床,陪伴他从稚嫩走向成熟,成为他难以割舍的一份爱。

在科研生产任务最忙的时候,洪海涛每天只能睡4个小时,然而,他的工作效率依然“快准狠”,在这样的高负荷工作下,他做出的东西依然样样都是精品。

对于这么多年来,如何面对枯燥乏味的问题,洪海涛总是笑着说:“把工作当乐趣,就会越干越有劲,当自己跟自己较劲,不断追求完美的时候,燃烧激情会一直推动着自己。”

都说工匠的任务只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地完成工序的每一个环节,洪海涛则认为,“创新”才是工匠的精华所在。

在生产中,他不断琢磨和总结,查阅相关技术资料。这些年来,他自行设计适合实际操作的工艺装备有10多种,攻克了许多关键零部件的加工难题,解决了多项生产瓶颈问题。

为攻克长径比大于24:1的薄壁回转件的加工难点,洪海涛凭借自己多年的机械加工经验,对型号产品加工中的关键技术——超高强度钢车削,进行了多次创新,最终创造和总结出弹性软爪、同心夹具、交替车削等一系列保证精度的技术手段和加工方法。

在某零部件加工生产中,该零部件壁厚只有0.68mm,加工误差不能超过0.03mm,一直是生产中的瓶颈和短线。洪海涛立足现有的加工条件,利用各项加工原理,进一步提高软爪的制造精度,使工件与软爪更加良好地配合,减小了切削加工中的变形问题。

在加工某型号铝试片时,现有的装夹部位只有2mm,传统“四抓找正”方法难以保证产品中心与机床完全贴合。再加上断续的车削产品容易变形,洪海涛设计了“镶嵌工装法”并自制“镶嵌工装”,最终达到一件产品的加工过程由90分钟缩短为1分钟,提高了工作效率。

洪海涛在保证产品圆度的基础上,解决了车削时易产生椭圆、弯弧、不规则等多种变形的问题,提高了产品的合格率和工作效率,此项成果曾获过多个奖项。

20多年来,他在车间的时间比在家里的时间多,对工作的标准比对生活的标准高,对极致与创新的追求高于一切追求。同事们对他的评价出奇的一致:只顾干活,不爱说话。

然而,洪海涛对自己的使命很执着:“航天事业是神圣的,是千千万万舍小家顾大家、为实现‘航天梦’‘中国梦’执着坚守、默默奉献的航天人共同铸造的,我们有责任为中国航天科研生产的精确制造及优质高效做出贡献,我们要不断传承‘工匠精神’,激发创造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