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奖获奖成果8090后参与近九成

有80后、90后人才参与的成果共189项,占比达89.2%;获奖完成人中还有16位外籍科学家

协和医院教授张烜 我国已有许多自身免疫疾病诊疗的应用,包括一些发明专利。下一步需要在转化应用方面多做新研究。 受访者供图

北大教授籍国东 北京市科技奖对促进北京科创中心的创新集群效应,对科技工作者扎根北京开展前沿技术创新都有很大促进作用。

昨日,北京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共有212项成果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本版摄影(除署名外)/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昨日,2018年度北京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新京报记者在大会现场了解到,2018年共有212项成果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包括一等奖24项,二等奖58项,三等奖130项。

近年来,随着人才政策相继落地实施,越来越多的国际人才、青年人才投身到北京科技创新工作中,形成了开放创新的新局面,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带来了新活力。

2018年北京科技奖获奖完成人平均年龄为44岁,40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占比达45%,212项获奖成果中,有80后、90后人才参与的成果达189项,占比达89.2%,青年科技人才已经成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获奖完成人中还有16位外籍科学家,这些科技人才以国际化视野开拓了北京科技创新的新格局。

多个项目助力月球和空间探测

记者发现,在24项一等奖中,大部分项目都有高校参与。

由清华大学尤政院士主持完成的“先进纳型卫星设计制造及应用”项目获一等奖。据介绍,纳型卫星被认为是航天领域的颠覆性技术,已成为各国竞争的战略高地,研究团队从卫星设计制造、空间微型化功能器件研制、一体化高性能应用三个层次开展研究,形成了系列纳型卫星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服务于多项国家重大工程任务,对我国航天领域相关产品的更新换代具有重要意义。记者了解到,这一项目发明了高性能微纳敏感器与智能载荷技术,研制了一种惯性姿态敏感与空间多目标一体化测量系统,成功解决我国首颗绕月编队超长基线测量的核心难题。相关技术已在绕月编队星座、吉林一号星座等30余颗卫星上进行100多台套应用。

由航天五院总体部任德鹏主持的“地外天体表面着陆起飞综合验证技术与应用”项目获得三等奖。这项成果突破了试验关键技术,建设了试验系统,首先应用在探月三期嫦娥五号探测器,完成了地面验证任务。在国际上首次完成月面着陆起飞联合物理试验,解决了地面重力场与地外天体不同带来的受力与运动模拟问题和地面动力学环境等问题。成果应用于探月三期和火星探测工程,推动了地外天体探测器试验验证技术跨越式发展。

“探测器在升空前都会在地球进行模拟,我们做的就是模拟各种深空天体环境,相关技术未来会应用到载人登月、火星着陆,甚至小行星探测上。”任德鹏接受采访时表示。

超4成获奖项目由企业主持完成

据介绍,越来越多的北京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崭露头角,展现出竞争力强、活力足、业态新等突出特点,成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力量。212个获奖项目中,由企业主持完成的获奖成果达到87项,占比达41%,再创新高。

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和银河水滴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完成的“远距离步态识别系统研究与应用”项目获二等奖。该成果系统研究了步态识别的计算理论和技术方法,形成了全球最高精度的跨视角步态识别技术和最大视频容量的步态数据库,并在京转化落地,孵化了全球第一家步态识别商业化公司——银河水滴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与三星、华为、腾讯、美的等公司合作,推动了人工智能在泛安防智能家居、智能驾驶等领域的应用。

由北京诺亦腾科技有限公司完成的“多功用人体动作捕捉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项目获三等奖,该成果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低成本高精度动作追踪及动作捕捉产品,应用于动画特效制作、拍摄预演、运动训练康复、虚拟现实等多个领域。已累计服务于平昌冬奥“北京8分钟”表演设计团队、奥运会中国国家队、央视春晚以及中外知名影视作品制作团队等2000余家客户。

■ 追访

北大教授籍国东

项目成果帮助解决饮用水源总氮污染

由北京大学教授籍国东牵头的“饮用水源总氮污染防控与修复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北京科技奖一等奖。

籍国东告诉记者,这个项目2015年立项,得到了北京市科委“科技新星”计划支持,随后项目先后获得国家科技部“十一五”和“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南水北调办公室项目,以及北京市科委推荐的“国家星火计划重点项目”持续支持。项目目的是解决饮用水源总氮污染防控与修复共性技术难题。

“项目推进过程中,我经常去水源地调研,一般每年去科技示范区8-10次以上,在项目开展期间,水源地污染防控科技贡献不断显现。”籍国东表示,饮用水源安全对生命和健康至关重要,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水问题。当前,我国饮用水源的共同特点是受水源地点源直接影响大,受水陆交错带面源污染机会多,水源水体总氮含量普遍偏高。“饮用水源总氮污染防控与修复关键技术及应用”的研究成果为解决北京市乃至全国饮用水源总氮污染问题提供了关键技术,在国家南水北调及村镇饮用水源污染防控方面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籍国东认为,北京市科技奖对促进北京科创中心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对促进北京科创中心的创新集群效应,对科技工作者扎根北京开展前沿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应用都具有很大促进作用。

协和医院教授张烜

研究成果提升自身免疫病临床治疗水平

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张烜教授主持完成的“自身免疫病发病机制和诊疗关键技术的创研和应用”项目获一等奖,成果对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和诊疗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从宏基因、分子、细胞和免疫影像等多维度全链条建立了自身免疫病诊断模型,并发展了自身免疫病治疗的中国方案和技术,相关成果在全国30多个省区、直辖市的数百家医院推广应用,显著提升了我国自身免疫病早期诊断和临床治疗水平。

张烜表示,我国已有许多自身免疫疾病诊疗的应用,包括一些发明专利。下一步,需要在转化应用方面多做新研究,包括一些中成药的作用。在传统药物治疗风湿病方面,张烜建议,应明确传统药物的有效率及效用,目前很多临床医院都在用这些药物。

张烜介绍,目前新的靶点项目已经完成了,并且已经证明了药物的有效性,这项科研成果的报批和批件将于今年底完成,并直接运用在临床医疗上。张烜介绍,在药物研制过程,研究小组与很多单位进行了合作,开展了为期十年的研究。他表示,自身免疫病发病机制更是一个体系,研究需要从机制、诊断、治疗等各方面形成一些创新性的东西,并不是某一个点的工作。张烜也希望,未来可以同大家一起努力,做出更多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