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大年初五。合福高铁(赣闽段)最长的北武夷山隧道口,南昌西工务段上饶路桥车间桥隧工陈登文和工友们,正对一旁山体的危石危树进行排查。

放眼望去,水泥修葺的石阶,呈60度角,蜿蜒至武夷山脉丛林深处。陈登文和工友们系好安全绳,带上望远镜、砍刀、手锤等工具,徒步穿行在树林中。“春运期间寒潮来袭,一旦风雨导致山坡上的石块和树木侵入线路,会直接影响高铁运行安全。”陈登文说,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在运行过程中,哪怕一颗小石子击打到车体,威力都堪比“空中飞弹”,有可能造成高铁紧急制动,影响旅客安全。因此,他们巡山时要格外留心观察山体的危石和危树。

清晨8点,山谷里气温低至零下,寒霜已覆在枝头。“每次巡查,至少要走六七公里山路,就算不下雨,衣服和鞋袜也会被寒气‘打透’。”工友戴龙钦告诉记者,鞋袜一湿,脚就冻得发麻,为了保暖需要,每次上山检查,他们都会穿雨衣,并备上一些干净的鞋垫和袜子,便于及时更换。一行人停停走走,不时敲击记录,常常走不到1公里路裤管上就溅满泥点。

合福高铁绵延于高山深谷间,山多隧长,桥隧比达90.5%。上饶路桥车间担负着其中98座桥梁、78座隧道、27.7公里路基和60个涵洞的养护维修任务。除了山体巡查,他们还要在江河与高桥上作业,被称作“水陆空”三栖“桥梁卫士”。

丰溪河特大桥有217个桥墩,是合福高铁(江西段)最长的桥梁,今年春运,每天有80趟高铁穿行于此。下午2点,陈登文和工友们向附近村民租来渔船,摆渡至江面桥墩处,手持仪器,开始探测水下桥墩的密实度和沉降情况。

苍茫江面,水汽缭绕,大桥好似一条巨龙,卧于江水之上。“这是‘多功能观测仪’,我们检查桥墩所用的‘神器’。”站在船头,陈登文指着手中形似“钓鱼竿”的仪器对记者说。

高铁桥梁大多架于江河水面之上,水下桥墩极难检测,必须借助配备录音摄像功能的高科技仪器,探入水中检测桥墩是否存在水泥空洞及下沉情况,给桥墩做“胃镜”。

陈登文和工友们乘坐的农家渔船船身狭小,极易摇晃,加之船上没有防风设施,检查作业时,他们得在寒风中努力保持身体平衡。“有时风太大,上船后站都站不稳,更别提使用仪器检测了,为了避免不慎掉入水中,我们上船前都要穿上救生衣,船上还准备了游泳圈。”陈登文头戴专用耳机,眼睛紧盯着仪器屏幕说道。耳机用来听河水流动的声音,如果桥墩上有水泥空洞,流水声就会出现特殊的空响,屏幕上显示的则是水下桥墩的具体样貌。

检测水下桥墩,最累的就是耳朵,一旦听到“不寻常”的声音,桥隧工们就得把小船重新划回原处再次进行检测。水流声时急时缓,耳机里传来的声音也忽强忽弱,一不留神,就会漏听重要声响,没点“耳力”,根本发现不了问题。在摇晃的小船上如此“听音看图”,陈登文和工友们常常一站就是两个小时,除了眼睛要一刻不停地盯着屏幕,耳朵也要时刻保持灵敏,以免产生误判,这非常考验听力、眼力和耐力。“高铁安全责任重大,一丁点儿隐患我们都不能忽视。”陈登文说。

夜晚,零时刚过,在离地68米的陈山坞特大桥上,忙碌了一天的“桥梁卫士”们,又开始了深夜4小时的“空中作业”。他们头戴夜灯、腰系安全绳,躬身在狭窄的桥梁支座上,手持尖头检查锤,自下而上,一寸一寸敲击着墩体,借着头灯的亮光,陈登文和工友们仔细观察桥梁墩体是否完好,并不时侧耳倾听敲击的“笃笃笃”声,根据声音的清脆和沉闷,分辨桥墩水泥结构是否密实。

深冬的旷野,寒风呼啸,顺着衣领灌入脖子,冻得他们不住地哆嗦。早上4点,经过一夜“地毯式”的检查,陈山坞特大桥的作业任务顺利完成,4个人的眼睛都熬得通红,胳膊早已酸痛得抬不起来。

从普铁到高铁,陈登文已工作22年,家住福建的他,极少与家人团聚。“每次回家,儿子都会模仿学校老师,‘奖励’我一朵‘小红花’。”陈登文笑着说。春运工作忙,每年儿子的“奖励”,他都只能等到春运结束后才能拿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