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剧目《四郎探母》北京京剧院供图

“一招一式,一声声。京剧儿女,续光荣”,在老中青三代演员一曲《传承颂》的大合唱下,北京京剧院日前迎来了建院40周年的日子。经过40年的艺术积淀和几代人的努力,北京京剧院已经发展成为规模庞大、艺术底蕴深厚、在海内外享有盛名的现代艺术团体。

百川汇聚

京剧诞生在古都北京,并在北京蓬勃发展。20世纪20年代,由于社会和市场条件的成熟,许多艺术家在北京成立了自己的班社,依靠自己的艺术造诣、流派风格和代表剧目,活跃在舞台,跻身于市场,形成了北京京剧“百花齐放”的局面。

1922年,梅兰芳成立了承华社,程砚秋成立了和声社。1925年,尚小云、荀慧生分别成立了协庆社、松庆社。几年后,李万春、谭富英、吴素秋和金少山、张君秋、赵燕侠、裘盛戎、李元春和李韵秋、马连良等名家陆续成立了永春社、扶椿社、松竹社、谦和社、燕鸣社、戎社、春秋社、扶风社。经过发展嬗变,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这些班社逐渐演变成梅兰芳京剧团、尚小云京剧团、程砚秋京剧团、荀慧生京剧团、北京青年京剧团、马连良京剧团、燕鸣京剧团、北京市京剧一团、北京市京剧二团、北京市京剧三团和北京市京剧四团。此后,这些剧团又改编成北京市京剧团、北京京剧团,并最终于1979年与由北京戏校首届毕业生为骨干组建的北京实验京剧团合并成为北京京剧院。

“北京京剧院的历史不是40年历程可以涵盖的。从原始班社到组建剧院,经历了跨世纪的风雨历程。”北京京剧院院长李恩杰表示。他说,北京京剧院特殊的建院过程使其成为了大师云集、流派纷呈、剧目丰富的京剧艺术表演团体。这些艺术家大部分成为北京京剧院的奠基者和领跑者,为后人留下了无比宝贵的艺术财富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

与时代同行

1979年,北京京剧院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立的。它将无数京剧前辈的奋斗和付出凝结成一个硕大的果实,同时也让传统的班社、剧团在一个全新的模式下有了一个全新开始。

40年来,北京京剧院始终坚持“与时代同行”“不断改革”。早在1980年,赵燕侠就率先带头,试点实行承包责任制,按劳分酬、评分定级,使北京京剧院的改革引起全国文艺院团的瞩目。20世纪90年代以后,剧院改革向纵深发展,陆续实施个人承包办团、企业与剧院联合办团、剧场与剧团合作办团、目标责任制办团等各种形式改革实验。

近年来,随着国家改革的全面深化,北京京剧院进行了以管理、经营和人才培养为重点的全方位运营机制的改革,积极探索能够充分调动广大演职员积极性、符合艺术生产规律的管理方法,调整了生产经营的责任体系,实行了按项目对剧院的演出经营、艺术生产以及基础管理和保障工作进行管理的“项目制”,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京剧延生于市场、强盛于市场,为了拓展市场,近年北京京剧院大力推动树立品牌的活动,陆续推出了“唱响之旅”“传承之旅”“发展之旅”“每周一星”等品牌活动,把剧院作为一个整体的形象推向了观众。近年,剧院每年演出达800余场,除梨园剧场外,其余场次的场均收入已逼近10万元,2017、2018两年,剧院生产收入达到5000万元,纯票房收入超过4000万元。曾几何时,送票都请不来的观众,如今积极抢购戏票,成为忠实戏迷,挤爆剧场,而在财政经费的支持和剧院的共同努力下,剧院也彻底改变了演职员为生活累、为收入发愁的局面。

出人出戏

“北京京剧院40年来对培养新人、出人出戏做出了巨大贡献。” 97岁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导演迟金声表示。正如他所言,北京京剧院在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和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赵燕侠等流派大师的旗帜下,汇聚了吴素秋、李万春、李多奎、赵荣琛、李宗义、李慧芳、马富禄、姜妙香等众多艺术大家,之后又培养了人数众多、在不同时期担纲领衔、在京剧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表演艺术家和各方面专家。他们为京剧流派艺术的传承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几十年来,北京京剧院上演、创作的传统京剧、现代京剧、新编历史京剧、小剧场京剧达数百部。《龙凤呈祥》《四郎探母》《赵氏孤儿》《穆桂英挂帅》《红鬃烈马》《定军山》《大·探·二》《锁麟囊》《群英会·借东风》《状元媒》《三娘教子》《吕布与貂蝉》《珠帘寨》《白蛇传》《玉堂春》《秦香莲》《十老安刘》《伍子胥》等一大批传统经典剧目常演常新,一大批面临失传的传统剧目被挖掘出来,重新搬上舞台。《画龙点睛》《三打陶三春》《风雨同仁堂》《宰相刘罗锅》《洛神赋》《蔡文姬》《下鲁城》《梅兰芳》《袁崇焕》《连升三级》《宋家姐妹》《裘盛戎》《党的女儿》《大宅门》《狼牙山》等百余部扎根本土创作的新编历史剧和现代京剧,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北京京剧院还在业内首开小剧场京剧创作先河,至今已推出了《马前泼水》《阎惜姣》《玉簪记》《浮生六记》《昭王渡》《惜·姣》《碾玉观音》《馒头山》《春日宴》《明朝那点事儿——审头刺汤》《好汉武松》等12部京剧小剧场剧目。其中不乏深受业内好评和观众喜爱的作品。

京剧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艺术,是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为了提高京剧的国际影响力、打开国际市场,40年来,北京京剧院多次将京剧艺术送出国门,并率先让完整的文戏登上国际艺术表演的舞台,足迹遍布世界五大洲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剧院曾应邀赴美国林肯中心、肯尼迪艺术中心,俄罗斯圣彼得堡马林斯基歌剧院,维也纳金色大厅等世界级艺术殿堂演出,并获得成功。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今后我们将继续担当历史责任,将京剧艺术继承好,发展好,不忘初心,再续辉煌。”李恩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