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高岳

在微信群里发个红包,如果动机不纯、方式不对,也可能涉嫌犯罪。

2018年12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发布5件依法严惩网络犯罪指导性案例。其中,指导案例105号《洪小强、洪礼沃、洪清泉、李志荣开设赌场案》和106号《谢检军、高垒、高尔樵、杨泽彬开设赌场案》,都与微信群赌博有关。

最高人民法院认为,近年来,利用微信群以抢红包的方式开设赌场的案件屡见不鲜,危害严重。这两起案例,既能指导司法机关依法办理类似案件,也能教育引导社会公众遵纪守法。

“人民法院对案件的裁判是社会价值取向的风向标。要加大以案释法力度,让热点案件成为全民共享的法治公开课。”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杨万明近日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从发布典型案例到发布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从“大法官开庭”播出到“决胜执行难”全媒体直播……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用多种形式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让法律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大法官开庭节目

以案释法打造精品课程

“由最高人民法院大法官孙华璞主审的张文中案再审改判无罪,通过全媒体直播和深度报道,引发了现象级的宣传效应。”杨万明这样讲述他眼中的张文中案。

2018年5月31日上午10时,最高人民法院在第一法庭公开开庭宣判原审被告人张文中诈骗、单位行贿、挪用资金再审一案。几天之内,国内外媒体相关报道转载达4000多篇,中国庭审公开网再审宣判视频观看量超过620万。

与张文中案再审一样,顾雏军案再审也是“大法官开庭”节目中的成功之作。

2018年6月13日至14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公开开庭审理顾雏军等虚报注册资本,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挪用资金再审一案。对于这起备受社会关注的再审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决定庭审活动全公开、全透明,采取了“旁听+融传媒”的方式,形成了法庭内外的两大公开场域。

为此,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组织10多家媒体对庭审过程进行全程图文直播。截至庭审结束次日,主持话题“顾雏军案再审”阅读量高达2117万次,中国庭审公开网直播播放量达417.3万次,媒体相关报道及转载累计2049篇。

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司楠注意到,全程图文直播中,不仅包含了庭审的全部内容,更将庭审中的诸多细节,如被告人哽咽、审判人员维持法庭秩序等囊括其中,“公众即使不在庭审现场,也犹如身临其境”。

“大法官开庭”系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共同制作的普法栏目,旨在打造精品课程,通过以案释法的方式,举办全民共享普法课堂。

在杨万明看来,大法官开庭审案不仅践行了“让审理者裁判,让裁判者负责”的司法责任制要求,也向社会公众展现了人民法院对实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工作目标的坚定决心和不懈追求,充分发挥法治理念的价值引领作用,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决胜执行难直播

营造自觉尊法舆论氛围

2018年6月29日,在北京东城法院强制执行现场,宣读搜查令、搜查、现场组成合议庭、作出处罚决定、当场送达等一系列程序,通过直播形式,被1400多万名网友在线观看。

和1400多万名网友不同,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红宇应邀到现场观摩第八期“决胜执行难”全媒体直播活动。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刘红宇对活动诸多细节仍然印象深刻。

“直播不仅能够让观众直观地看到执行工作究竟难在哪里,也让人们看到法院全力以赴解决执行难的决心和成果。将这种教科书般的强制执行通过媒体直播的形式展现在公众面前,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自觉尊崇法治的舆论氛围。”刘红宇说。

普法与法治形成的良性循环,同样让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长厉莉深有感触。

2018年,房山法院组织了30多家媒体到现场直击“院长签发首个自诉案件逮捕令案”,希望以此精准对焦重大典型案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借助媒体力量助力攻坚执行难。

“让广大百姓了解执行相关的法律问题和拒不执行的法律后果,以期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彰显法治威力,特别是对‘老赖’和存有侥幸心理的被执行人起到震慑作用,让百姓从内心认可并支持法院判决,依靠百姓力量,全面破解执行难。”厉莉说。

2018年是“基本解决执行难”决战决胜之年,最高人民法院把普法工作看作“第二战场”,通过生动的集中宣传,吸引全民关注、引导全民参与、凝聚全民共识,在全社会营造自觉尊崇法治、主动维护法治权威的舆论氛围。

自2018年5月17日起,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在山东、北京、江苏等地法院举办了36期“决胜执行难”全媒体直播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12月18日,“决胜执行难”全媒体直播活动中,超过5亿人次网友在线收看直播。从2018年5月至今,全国各地法院已开展全媒体直播活动400多场。

厉莉认为,通过“决胜执行难”全媒体直播活动,能够彰显法治威力,捍卫法律权威,促使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注重普法技术创新

让法律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在杨万明看来,普法工作同样如此,要善于抓住热点案件的普法时机,不断加强传播手段和创新话语方式,才能让法律更快地飞入寻常百姓家。

2018年4月26日,在克里斯蒂昂迪奥尔香料公司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商标驳回复审行政纠纷案宣判中,最高人民法院全程依托“大法官开庭”,组织30多家媒体并机直播,为公众上了一堂知识产权领域的普法课。

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离婚纠纷、网约车犯罪情况、司乘冲突等社会热点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及时向各大媒体发布多期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均引发了社会高度关注和积极反响。

借助重大、热点案件,最高人民法院不断宣传法治观念,不断丰富法治课程,不断推动普法工作向纵深开展。

与此同时,最高人民法院还注重普法技术的创新。为顺应当前新媒体发展趋势,全国已有超过1400家法院分别入驻了抖音、快手、知乎等短视频、知识问答平台。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还结合普法工作,制作推出了折纸动漫、H5、微信小游戏、微视频等多种新媒体产品,提升了普法实效。

“人民法院开展普法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把握媒体发展趋势,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中国法治故事,传播好中国法治声音,更好地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人民群众心中落地生根。”杨万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