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我国交通建设领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开路先锋”,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铁)功勋卓著:累计建成的铁路干线占全国铁路总里程的三分之二;建成的地铁、轻轨占全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总里程的五分之三;建成的高速公路占全国高速公路总里程的15%;建成的跨江跨海大桥、穿山越洋长大隧道近4万公里。

通过改革创新,中国中铁全方位参与市场竞争,也实现了自身跨越式发展。2017年,中国中铁完成新签合同额15568.6亿元、施工产值6899.8亿元、拥有固定资产8440.8亿元。

创新驱动发展

风雨交加,浊浪翻滚,轮船颠簸前行。晕船的人一个没忍住,呕吐声就开始此起彼伏。

这是记者近日采访中铁大桥局跨海桥梁施工经历的一幕。台湾海峡为世界三大暴风潮海域之一,风大、浪高、水深、流急、岩硬,曾被称为“建桥禁区”。据统计,每年6级以上大风超过300天,最大浪高约9.69米,波流力是长江等内河桥梁的10倍以上。

新建福平铁路的关键性控制工程——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全长16.34公里,共设有3座主航道桥,是世界上最长的公铁两用海峡大桥。“我干了28年的桥梁工作,建桥13座,这个是最难的。”中铁大桥局副总经理张红心表示,建设世界一流的跨海大桥,是挑战,更是机遇。

为让航道桥主塔在风浪中“站”得更稳,中铁大桥局自主研制了世界最先进的KTY5000型液压动力头钻机,使得主塔基础的16根直径达4.9米的钻孔桩得以完成,刷新了世界桥梁最大直径工程桩纪录。为更好满足吊装施工的需要,该局派出了海上桥梁施工超级大力士“大桥海鸥”号起重船,其双臂架额定起重量高达3600吨。

面对有效作业时间短等难题,中铁大桥局采取了“海上作业陆地化、现场作业工厂化”的办法保证工期。

——搭平台。世界最大海上桥梁施工平台集生产生活、混凝土工厂、淡水制备、配电供电、起重码头等功能于一体,支持600人常年作业。

——搭积木。平潭大桥全桥34孔80米、8孔88米钢桁梁均为工厂整孔全焊制造、海上运输、整孔架设,这是我国首次对钢桁梁进行整孔架设,实现钢桁梁桥梁架设施工由单片架设到整节间架设再到整孔架设的一个飞跃。

“我们一直在追求超越自我,不断追求今天超越昨天,明天超越今天,追求更高追求卓越。”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自明表示。

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中铁工程装备集团,对其突破盾构机系统集成技术壁垒的自主创新给予肯定,强调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中国中铁以此为指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转型升级。他们在高速铁路、高原铁路、重载铁路、电气化铁路、桥梁工程、隧道及地下工程、高端装备制造、绿色环保等领域保持领先,创造了一大批国际一流的科技成果。数据显示,中国中铁现拥有有效专利5964项,荣获151项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

弘扬奋斗精神

前进之路无坦途。中国中铁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历经千辛万苦,战胜千难万险,打通交通大动脉,促进经济大发展。在此过程中,他们强根铸魂,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使命担当,坚持“建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出一批人才、育一种精神”,凝聚28万员工,锻造一流队伍。

50多年前那段峥嵘岁月,30多万筑路大军以敢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英雄气概,靠血肉之躯建设成昆铁路,创造了人间奇迹。其中,打通6.4公里长的沙木拉达隧道就用了6年时间,有132个建设者为之牺牲。

2016年,中铁隧道局集团重返成昆线,在沙木拉达隧道30多公里外,对新成昆铁路全线最长、难度最高的小相岭隧道发起攻坚战。隧道正洞现已掘进逾6公里。

“60多天,隧道涌水量近1300万立方米,超过了一个西湖的水量。”中铁隧道局成昆铁路项目部常务副指挥长张瑞明在施工现场表示,今年10月初突发涌水,由于应急处置有力有序,人员、机械等均做到万无一失。

按照专家评审,该隧道斜井涌水被定义于全国最大,再加上岩爆、岩溶等复杂地质条件,施工风险高、难度大。“做最难的,交最好的,我们有必胜的信心。”张瑞明表示,现在的科研能力、施工装备、安全水平已非当初可比,同时老成昆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依然在。

中国中铁党委书记、董事长李长进表示,无论是在艰难的创业时期,还是在全面走向市场的历史阶段,公司都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开拓进取的顽强斗志、无私奉献的拼搏精神、和衷共济的团队意识,这是中国中铁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大步走向世界

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中铁就承担了新中国第一个援外项目坦赞铁路的建设任务。现如今,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已成为中国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就必须走向世界。”中国中铁总裁张宗言表示,对于像中国中铁这样的大型建筑企业而言,国际业务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既是实现战略发展目标和经营业绩目标的重要基础,也是企业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依托。

改革开放为我国企业出海提供了空前机遇。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中铁全面推进海外市场区域化布局、属地化经营、精细化管理,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的综合优势,积极推动中国铁路、中国高铁“走出去”,争当“一带一路”建设的排头兵,承建了一大批标志性的重点项目。

一系列“第一”令中国中铁人颇感自豪:承建并运营服务的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轻轨,既是非洲大陆第一条现代化城市轻轨,也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全产业链走出去的首个典范;参建的亚吉铁路是非洲第一条现代电气化铁路,也是我国铁路首次全产业链输出;参与设计的俄罗斯莫喀高铁是中国高铁技术标准走向国外的第一个项目;承建的孟加拉国“梦想之桥”帕德玛大桥是目前中国企业在海外承建的最大单体桥梁工程,也是连接中国及“泛亚铁路”的重要通道之一。

依托众多国际项目,中国中铁着力推进中国标准国际化,形成了海外涵盖勘察设计、施工、装备制造、运营维护的完整铁路产业链的技术标准体系。他们开展了俄罗斯时速400公里高速铁路、伊朗高铁盐湖地基、孟加拉大跨钢桥重载铁路无砟轨道等创新科研,并成功应用于项目中,体现了中国标准的技术先进性与因地制宜解决困难的灵活性。

按照“大战略、大平台、大旗舰、大布局、大政策”海外经营战略,中国中铁一路高歌猛进。2017年,公司在境外83个国家设有业务机构,实施项目493个,海外营业收入416.8亿元,海外总资产超过5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