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12月21日电(记者徐海涛)量子论与相对论被称为“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27年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名普通本科生潘建伟,却在毕业论文中向量子力学发起挑战,试图证明这个理论“是错的”。

改革开放使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释放了无数年轻人“求真”的热望与勇气,潘建伟就是其中之一。经过20多年创新求索,他主持研发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飞向太空,在距地球50万米的“星空实验室”求解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的“百年之问”。

如今,潘建伟正致力于构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追梦”比超级计算机更强的量子计算机。

“我们这一代人最大的幸运,就是能把自己的梦想融入改革开放的伟大浪潮,与时代同行,与祖国同盛!”他说。

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科学家,潘建伟在量子信息领域创造了属于中国人的辉煌。他29岁参与的论文被《自然》杂志评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之一,31岁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35岁获得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41岁成为中国当时最年轻的院士,42岁获得国际量子通信奖,46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去年12月,潘建伟入选《自然》2017年度国际十大科学人物。今年4月,获得《时代周刊》2018年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荣誉。

回首来时路,潘建伟说,要感谢改革开放赋予他的“两个机遇”:因为改革开放,他才有机会出国留学;又因为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他可以回国在比较好的科研条件下开始工作。

展望新时代,潘建伟说,改革开放再出发,科技工作者要“挑更重的担子”。“改革开放40年,依靠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下一步国家实现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转变,科技工作者要担当起更大的作用,让科技的红利惠及每一个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