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祚,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曾任中宣部理论局副局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

图为第124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的花饰展区。新华社记者 邓 华摄

概念的源起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的脉络,与我国硬实力发展的脉络密不可分。

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的演变》一书中,首次提出“软实力”的概念,把软实力界定为几个方面:文化的吸引力,制度的吸引力,掌握国际话语权的能力。

“软实力”的概念很快传播到世界各地,也被我国一些学者注意到了。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软实力概念进入了中央文件,但前面加上了“文化”二字,颇具中国特色。

约瑟夫·奈所界定的三个方面,在我们看来,文化实际上是居于领导的地位,文化因素是渗透到软实力各个环节当中的。没有文化高度的软实力,是短视的;没有文化深度的软实力,是肤浅的;没有文化广度的软实力,是狭隘的;没有文化开放的软实力,是封闭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民族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

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观察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脉络。

“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历程,每一步都与文化软实力发展密切相关

任何国家都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是物质硬实力,一是文化软实力。如果硬实力不行,肯定是一打就败;如果文化软实力不行,则可能不打自败。

为什么我们重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呢? 因为在历史上我们中华民族是伟大的、辉煌的、领先的,近代以来一度衰弱,所以才有后来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样的奋斗目标。

文化自信,中华民族自古有之。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中讲,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13 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勾股定理在西周时就已出现,当时被称为商高定理,比西方的毕达哥拉斯定理早600年;唐代一行和尚关于子午线的测度要比西方早1000年;我国南北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祖冲之把圆周率计算到了小数点后13位,而西方达到同样成就是在1000多年以后的事情;近代伟大生物学家达尔文在他自己的著作当中,也曾多次引用过我国明朝科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的观点和素材。

更别说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的贡献了。没有火药,资产阶级就炸不开封建的城垒; 没有指南针,就没有世界地理大发现,也不可能有世界市场的开拓; 没有造纸、印刷术,西方文明与思想不可能发展那么快,传播那么快。

近代,我们落伍了。落伍到什么程度?来自英国的战舰漂洋过海可以把外强中干的满清王朝打得一败涂地。鸦片战争后,八国联军把清政府打得一败涂地。19 世纪末有一幅图叫做时局图,画的就是西方列强围着满清地图来瓜分,那是再形象不过了。直至辛亥革命之前,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700 多个,使中华民族蒙受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之巨大耻辱。

就连侵略者都认为当时的中国人很悲惨。八国联军中有个德国军官当时在日记中写道:“19 世纪的中国人太悲惨了。”他为什么强调19 世纪? 因为在德国人心目中,19 世纪以前的中国是世界上一个伟大先进的国家。

前几年,我们在瑞典参观一个博物馆,博物馆墙上有一幅大油画,画的是瑞典国王接见各国使臣,各国使臣一个个衣冠楚楚、相貌堂堂等着瑞典国王的接见。而排在各国使臣最后面的是一个又瘦又小、比别人矮半截、穿着清朝官服的人,解说员说这个就是中国人。参观的中国游客都感到民族自尊心很受伤害。这是一种丑化, 但也正是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中国人被说成是东亚病夫的一个写照。那时候,忧国忧民的民族先知们都在思考一个问题,20世纪中国会不会亡国灭种?

21世纪的第18个年头都快过去了,中国没有亡国灭种,不仅“站起来”而且“富起来”“强起来”了。

说起百姓生活质量的提升,这些年来,我们都有着强烈感受。改革开放之初,有钱人家叫“万元户”。那时商店的商品很少,买东西需要粮票、油票、布票,人们穿的衣服颜色也十分单调,哪像现在商品琳琅满目,穿衣也是五颜六色。我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来的北京,那时北京没有几辆汽车,现在北京的机动车已经快600万辆了。

现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是世界第二,外汇储备从2006年以来一直是世界第一。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美国的经济总量是我们的8.2倍,2017年仅仅是我们的1.4倍;2001年日本的经济总量是我们的3.1倍,2017年我们的经济总量是日本的3.03倍。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已经高高升起在地平线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现在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从来没有这样接近过。

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使中国文化软实力充满非凡的魅力

500年前,英国人托马斯·莫尔出版了一部著作《乌托邦》,描绘了一个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生产资料社会公有。但是莫尔给不出实现社会主义的路径,所以我们称之为空想社会主义。尽管经过了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丰富和发展,但是空想社会主义仍然停留在空想阶段。直到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才使空想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认为这种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无产阶级终将战胜资产阶级,实现社会主义。

从濒临亡国灭种到现在的国运昌盛,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找到了真理,这个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真理威力和强大生命力,表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思想理论是文化软实力中最重要的内容,改革开放这些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有一条清晰的路径: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就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最主要的思想脉络。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谷。日裔美籍学者弗兰西斯·福山发表了《历史的终结》,认为西方国家实行的“自由民主制度”也许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这是苏东剧变后西方唱衰社会主义的代表作。一时间,“中国这面红旗到底还能打多久”成了人们普遍的疑问。然而,中国共产党不畏浮云遮望眼,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始终坚定不移,在探索科学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迈出大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但没倒,反而越举越高,光彩夺目。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那些当年“弹冠相庆”、期待社会主义中国很快就会步苏东后尘的西方政客们,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他们之中的不少人悄悄收起了“中国崩溃论”,操起了“中国威胁论”。

中国能在21世纪焕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皆因中国共产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创造和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进入21世纪形成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审视国际国内新的形势,通过总结实践、展望未来,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对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全世界高高举起,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充满自信,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不断结出丰硕果实。

中国道路在拓宽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途径的同时,也使中国文化软实力惠及全球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发展创造了无数个纪录:我国的高铁里程数达到2.3万公里,全世界最长;我国的许多产业产值,如粮食作物、油料作物、汽车产业、钢铁产业,都居世界前列;“天眼”是全世界最大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蛟龙号潜水器下潜深度不断刷新世界纪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为全世界那些想要加快发展、又想维护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开拓了前所未有的新路径。

那位发表过《历史的终结》的弗兰西斯·福山,在2012年,又发表了《历史的未来》,由“中国崩溃论”者转持“中国威胁论”,甚至成了“中国模式”的“推崇者”。他写道:中国继承了两千多年的高效行政系统,历史悠久,令国人自豪。中国领导人进行了一次异常复杂的社会转型,从苏联式的中央集权计划经济转为充满活力的开放经济,并且体现了惊人的政治能力——坦率地说,比最近美国领导人处理宏观经济的能力要高得多。许多人现在倾慕中国体制,不只是因为其经济成就,还因为该国能够及时做出宏大而复杂的决策,这与近些年美国和欧洲令人气恼的决策无能现象形成鲜明对照。

中国走向攸关世界,就是说中国向哪里发展,向哪里迈步,向哪里前进,将影响整个世界的格局,这就叫攸关世界。中国的发展惠及世界,就是说中国的经济发展寻求的是合作共赢、平等互利,中国的发展将会给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世界各个国家都想发展,而且都想发展得快。那么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他们提供了智慧和方案,这便是启迪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的政策有利于全世界各个国家,不仅是发展中国家,也包括发达国家。例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推进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范本,体现了中国智慧。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不仅在经济上更加强大,并且伴随着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必然会有形形色色的西方思想涌入中国大门,西方文化必然会对中华传统文化造成一定的影响和冲击。但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兼容并包、共同发展,取西方文化之精华充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文化自信,从而影响世界。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那时有的人担心:世界三大经济组织——世贸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它们的规则都是西方发达国家制定的,我们中国是后来者,会不会因为受到制约甚至落入某种陷阱而遭受损失呢?但是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中国在世界经济的格局中所处的地位、所承担的角色、所发挥的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仍然处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但中国已经从全球化的“后来者”一跃而成为“并行者”乃至“领跑者”。“领跑”的不仅是经济,也包括文化。中国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安全的战略举措越来越有力,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积极参与国际多边合作组织,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越来越有分量。种种现象都表明中国的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的一部分,已经变得越来越强,不容国际社会忽视,中国的发展走向攸关世界,惠及全球。

(记者  杨子岩、孔德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