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针拨回到26年前,《经济日报》头版报道《从孟楼到孟楼》,让豫鄂两省交界处两个孟楼镇走进世人眼中。自此之后,地理位置相连,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各方面都相差无几,却分属河南邓州市和湖北老河口市的两个孟楼镇,就一直被很多人关注。

2016年8月,河南省邓州市以孟楼镇为试点,探索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通过“流转—整理—再流转”模式,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截至今年12月份,已有50多地代表团前来河南孟楼镇学习考察改革相关经验。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河南孟楼镇乘着改革东风,经历脱胎换骨的蝶变过程,奏响了充满时代强音的华丽乐章。

“尝到了土地流转的好处”

“当时村里面组织开会进行宣传动员,说承包的好处。那时候我们还有点怕。现在确实尝到了土地流转的好处。”张俊芳是邓州市孟楼镇长乐村二组村民,一个儿子是复员军人,另一个儿子在外打工,家中只剩自己和妻子两人。土地流转之前,两人勉强种8亩多地,非常辛苦。

在政府作保、公司资金扶持、国家政策支持保障之下,张俊芳把家里所有的土地都流转了出去,然后又和另一个人承包了400亩地。

张俊芳说,“我爱人在保洁公司上班,一个月1000多元。再加上每亩地租金600元,我们俩一年能收入五六万元呢”。

家住邓州市孟楼镇西竹村的周保同提及“三权分置”政策,连连叫好。他把所有的地全都承包了出去。有时间就去地里打零工,干浇水之类的农活,每月能挣1000元,再加上流转出去的地租金有一万多元,每年稳定收入在两万元以上。

如今的邓州市孟楼镇,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下,已签订流转合同5966份,流转土地6.2万亩,占全镇耕地总面积的98.6%。“以孟楼这种环境,发展规模化经营最为适合。”孟楼镇党委书记李爽说,“没有想到,只用了3个星期时间,全镇97%的农户都同意流转,流转耕地5.7万多亩”。

得益于孟楼的成功实践,邓州市在张村镇、十林镇、穰东镇、林扒镇、构林镇、小杨营乡等6个乡镇进行了复制推广,目前已流转土地38.3万余亩。截至2017年底,孟楼镇贫困发生率达1.25%,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原因,孟楼镇年年粮食都只能“望天收”。为了改善这种局面,邓州国土开发公司投资1.35亿元,统筹配套沟、路、渠等农业基础设施,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水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大方田。基础设施完善了,邓州市孟楼镇的土地地力也提升到六等级,满足了经营大户们的要求,为经营主体的发展提供了载体。

“2016年听说家乡开始土地流转,我立刻回乡,承包了近2000亩土地种植艾草。”河南荣俊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周俊贤说,她一直从事艾草加工,由于南阳艾制品品质好,占到全国销量的六七成。“今年初我在孟楼又建起了艾草厂,准备生产艾绒、精油等产品。”周俊贤告诉记者,她还计划在流转的2000亩土地上推出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定制化生产,客户需要什么就种植什么,保证客人满意”。

在孟楼镇的统一指导下,农机合作社、保洁公司等社会化服务机构也应运而生,集中精力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优质服务。

土地流转起来,经营大户也跟着发展起来。数据显示,目前已有38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再流转获得了6.2万亩土地的经营权。重庆富谊粮贸有限公司在孟楼流转了2万亩地,全部用来种红高粱,定向供应给茅台酒厂和五粮液酒厂酿酒用;襄阳市源盛园农业有限公司流转了1.6万亩土地,种植红高粱;荣俊农业有限公司流转了3000亩地种植艾草……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邓州市孟楼镇“三权分置”土地政策的施行,不仅仅给当地居民以及经营主体、大户们带来了发展,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数据显示,在孟楼镇,15个村每个村新增耕地200至500亩,建设用地100亩左右,通过新增耕地再流转溢价等收益,每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可以增加40万元至60万元。

有了资金支持,孟楼镇新建了2个高标准村级服务中心、扩建3个村级服务中心。每个村的生活垃圾都进行集中处理,村容村貌干净整洁。大方田里麦苗郁郁葱葱,水利灌溉设施完善。秸秆焚烧、违法建房等问题也都随之迎刃而解。

目前,孟楼镇正在耿营、刘岗和大孔3个村进行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走进孟楼镇耿营村,一排排新建成的小楼映入眼帘。41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周元强喜滋滋地说:“咱新村部春节前就能投入使用,我们下一步还要建绿地、拱桥、敬老院、幼儿园,除此之外,还高规格规划了4条水系、4条大道,同时配上污水和垃圾处理站。”

数据显示,实行“三权分置”后,耿营村整体流转4600亩耕地,经过土地平整和宅基地重新集中安置,新增了600多亩地,全部由邓州市国土开发有限公司承包,每年承包方给村委分红30多万元,而村民除了年年领地租,还能在流转后的经营企业务工,平均年收入达1.4万元以上。

如今的孟楼镇,田野里充满了希望,通过不断深化推进土地“三权分置”改革,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推动着当地乡镇经济持续稳定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