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基层行·学校篇】
11月29日,吉林省榆树市五棵树镇中学5楼会议室里挤满了人。这里的智能课程使用技巧培训,不仅吸引了学校专业教师,还吸引了许多教辅人员自愿加入,甚至有外校教师闻讯赶来。培训结束后,五棵树镇中学将再添一项教学法宝,通过智能教学系统,老师可以利用手机和云空间进行教学和管理,学生可以利用云资源自学。
引进这项技术的校长宋海江,从1982年起就在五棵树镇中学工作,他说:“那时候老师上课就是一块黑板加一根粉笔。20世纪90年代初,有了胶片投影仪。2000年后,学校有了微机室。现在,每个班级都有教学一体机,智能课堂马上就要来到师生们中间,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变成了现实。”
和所有乡镇学校一样,辍学曾是五棵树镇中学发展中最难解决的问题。1952年建校时,学校只有2个教学班、60多名学生。8名教师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家访劝返。到20世纪80年代,学生逐渐多了,可辍学率还是居高不下。
“辍学不光是因为学生家庭不富裕,学校的条件也不好,我刚上班时,学校还是用土炉子取暖,一到冬天,师生们鼻孔都是黑的,手脚经常长冻疮。”在宋海江拿出的老照片里,学校没有围墙,教室是泥草房,桌椅由木板和土坯拼凑而成。2000年后,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投入的加大,五棵树镇中学不断发生变化:盖起了5层教学楼,开始集中供暖,建成食宿楼,旱厕变为水冲厕所……
随着国家实施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农民人均收入的提升,农村家庭越来越重视教育,再加上学校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教学方式的改进,五棵树镇中学的辍学率不断下降。
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目标也不断完善。实施素质教育进程中,五棵树镇中学走上了“德育为先、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的道路。在五棵树镇中学,文化长廊、班级黑板报上都渗透着诚信教育元素,学校经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主题班会、征文大赛和演讲比赛等活动。2015年,学校在教学楼的显著位置设置诚信货柜,采取“无人售货、自觉交款”方式出售文具和生活用品,深受同学欢迎。
加大德育的同时,学校还开展篮球、书法、太极扇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让每名学生都能找到出彩的机会。团委书记龚亚梅就是五棵树镇中学的毕业生,她说:“我读初中时,班里没有录音机,英语课都是老师拿着录音机挨个班走,哪有资源给学生搞文体活动,同学们也不会演啥节目。”现在每年毕业演出前,都是龚亚梅最犯愁的时候,愁的不是节目不精彩,而是每个节目都很精彩,让她难以取舍,4个小时的晚会都不够学生们展示。
建校初期,教师不够用,甚至要通过跨学科教学才能勉强完成教学任务。如今,教职工学历达标率达100%,以课堂为主阵地的教学改革全面铺开。
说起教改,副校长庄贵财回忆到,33年前他来到五棵树镇中学成为一名物理老师。当时学校没有实验器材,后来学校购买的几套被当成宝贝,他捧着器材一个班接着一个班地给学生做演示实验。如今学校建起标准化的实验室,每名学生都可以自己动手做实验。
教改过程中,小科和主科教学同部署、同考核的课程计划得以严格执行,分层次教学的模式使教学效益逐渐增大。副校长邹德军说:“近年来,学校不仅派教师外出学习观摩,还邀请省内教学专家到校指导,并且加入榆树市大学区,充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资源,优化教学手段,缩小城乡差距,减少生源外流。”
在五棵树镇中学,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都变成了现实: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上处处可见青春笑脸,教学楼里传出的是琅琅书声,有120余名教师、约1500名学生,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近年来80%的毕业生升入吉林省重点高中,先后向社会输送1.8万余名人才。
(本报记者 任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