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两岸缘)高金素梅感知的大陆改革开放与两岸互动
中新社台北12月19日电 题:高金素梅感知的大陆改革开放与两岸互动
中新社记者 刘舒凌 张晓曦
曾作为首批到大陆拍戏的琼瑶剧明星,从政后以台湾民意代表的身份推动着两岸少数民族互动,高金素梅在她跌宕起伏的职业生涯里以不同角色感知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与两岸间的往来。
近日,在位于台北青岛东路10号的台立法机构办公室,回看这40年,高金素梅说,其间,两岸其实产生了非常多的互补、共荣与共存。
1989年,高金素梅作为琼瑶剧组成员,第一次踏上大陆土地,“当时有三个剧同时拍,包括《婉君》《三朵花》《哑妻》,也是台湾剧第一次与湖南电视台合作。”
那还是拿外汇券的年代,她还记得,琼瑶小说在大陆已普及,拍戏现场经常人山人海。“但是大家都不知道我和刘雪华是谁,也不认识秦汉、徐乃麟。”当时与湖南台合作,台湾团队觉得对方了解拍戏的程度“没有那么好”,遭遇一段很长的磨合期。
“我们和大陆演员对戏的时候,讲话腔调也不太一样,但那一段时间讲话语调还真被影响了,就是‘字正腔圆’,少了很多台湾腔。”她说。剧拍到最后,大家依依不舍。三部戏拍完,高金素梅也离开了琼瑶剧组,后来到美国参与李安导演《喜宴》的拍摄。
最近10年里,高金素梅常听朋友讲,湖南电视台已有很大进步,台湾的导演、编剧已逐渐变成“打工族”,她不由感叹:“他们学得很快,非常快。”
1999年,台湾发生里氏7.6级的“九·二一”大地震。此前遭逢许多变故的高金素梅,看到当局对于山区受灾最重的少数民族同胞漠不关心,开始走访部落、为族人发声。
高金素梅的母亲是台湾少数民族中的泰雅人,父亲是来自安徽的老兵。高金素梅说,此前她对政治是比较疏离的,“从政之后,我才看到了台湾的变化。也才知道国民党、共产党是怎么回事,才知道日本殖民政权、冷战是怎么回事。”
近年,高金素梅有意识地与父亲回忆家史、做了许多记录,想从中寻找一些答案。身为独子,父亲当年无法回乡尽孝,“我小的时候,过年真就看到父亲红着眼眶喃喃自语。”终于可以回到故乡时,辗转打听到奶奶已过世的消息,他“两腿一跪、放声大哭”。
高金素梅说,两岸的血脉隔不断,历史的悲剧更不应该重演。
高金素梅用心推动两岸少数民族同胞的交流。2008年,她带领台湾少数民族文化团在北京奥运开幕前带来《我们都是一家人》的节目,随后前往汶川灾区,认养20位受灾的羌族孩子。
“一直到现在,我每年都和他们见面,这是我的承诺。”孩子们给她带来很多感动,日常交流的微信群组就叫“我们是一家人”。2013年,孩子们来到台湾,走进部落,“跟着族人去抓鱼,我们生活在一起。”
“我其实也没有那么多钱,很多都是来自朋友的募款。”高金素梅说。而且她认为,资助是一回事,对孩子的陪伴更重要。
孩子们希望在学校的表现让妈妈满意。但高金素梅一直告诉孩子,“妈妈最不在意的恰巧是成绩,你们是茫茫人海中的螺丝钉,这个世界少了任何一个,都运转不起来;尤其不要忘记,你们拥有了很多爱,要把爱扩散出去。”
2009年“八八风灾”侵袭台湾,那时高金素梅带领一个访问团到北京交流。“当时胡锦涛主席接见了我们,国台办主任王毅还特别交待我,要把大陆的善款公开、透明、快速地带回去给遭受风灾的族人。那时我们族人受到非常大的震撼与感动。”
“回顾这些年,会发现两岸就是兄弟一样,谁好的时候,就支持对方,不好的时候,谁都伸手拉一把。”高金素梅说。比如,台湾的演艺工作者、台商在改革开放中发挥了促进作用;大陆经济起飞后,对台湾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结束这段访问时,高金素梅说,当下正应是兄弟手牵手走在一起的,台湾却有部分人士狭隘地阻止了很多交流,甚至刻意制造对立。对立有什么好?大历史的悲剧比比皆是,没有人可以出卖我们美好的未来。
尖锐的问政场面流传于民间并让当权者十分忌惮、去日本靖国神社迎回祖灵等行动更让台湾一些人跳脚,她从容地谈道,身为政治人物,现在我知道不能够改变什么,但凡走过必留下痕迹。该说的就要去说,该做的就要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