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解决冻土难题

“坐上火车去拉萨……”当这段音乐响起,你是否会想到青藏铁路、圣洁高原。让神奇的天路一年四季都“不休假”,冻土是必须破解的世界难题。而解开这道难题的团队就是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由原寒旱所等整合建立)。

日前,中国科学院公布改革开放40周年40项标志性成果,由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原寒旱所)主持的青藏铁路工程冻土路基筑路技术与示范工程入选。

专家组给出的入选理由认为,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工程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保障国家战略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冻土路基融沉和有效保护多年冻土是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

寒旱所通过气候变化-冻土-工程-环境的综合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冷却路基、降低多年冻土温度的设计新思路,并开展工程技术措施集成研究和工程示范,为铁路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设计参数;提出动态反馈设计新理念,实现了工程设计从静态向动态的转变;构建了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工程稳定性的长期监测平台,支撑保障青藏铁路长期运营和维护。

“冻土是世界难题,在冻土上修铁路,路基会随着季节变化变形,青藏铁路修建也遇到了冻土难题,我们国家的解决灵感来自夏季卖雪糕也捂着厚被子的雪糕箱。”19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办公室主任张景光在介绍青藏铁路冻土科技攻关时如是说。

据张景光说,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国栋先生主持研究青藏铁路冻土技术难题,最担心冻土随着季节变化而改变,由此造成铁路路基不稳,影响列车安全运行。在国外也有冻土地带修建铁路的先例,但由于冻土技术研究不成熟,天气转暖,冻土发生变化时列车只能停运。

张景光说,青藏铁路建成运营12年,修建在冻土上的铁轨没有变形,实现了一年四季的正常运行,这就是对科研人员最好的褒奖。

青藏铁路沙盘示意图

从青藏铁路到南极科考,从防风治沙到冰川科研,在环境最恶劣的地方、在最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总有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科研人员的身影,他们扎根西北,在最艰苦的地方以科技报国,支持着国家战略。

张景光介绍,包兰铁路修建时需要穿越腾格里沙漠,让铁路在沙漠延伸,风沙是最大难题。老一辈科学家响应祖国需要,走进沙漠腹地,探索研究防沙治沙策略,让包兰铁路成功穿越沙漠。现在大家看到的沙坡头就是当年治沙成果,更是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奋斗精神的体现。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飞腾说,时代在变,环境在变,和40年前相比,他们这一代科研人员的科研设备更加先进。但无论发生多大变化,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扎根西北,艰苦奋斗服务祖国的情怀不会改变。

包兰铁路治沙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