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店40年逐梦记:从穷乡僻壤到“东方好莱坞”

横店圆明新园 东阳宣传部提供 摄

中新网金华12月19日电(记者 奚金燕)在中国,若数最容易“撞星”的地方,横店无疑算一处。就算是最寒冷的当下,依然有50多个剧组穿梭在横店,将黑白文字变幻成斑斓光影,呈现给千家万户。

横店广州街香港街景区 东阳宣传部提供 摄

然而在40年前,谁也不会想到,这样一个既无山水之奇,也无交通之便,更无文化之胜的一个小山村,会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影视基地。阅读横店故事,会发现其命运如同一部励志大片,起承转合,令人称奇。

改造后的横店万盛街 东阳宣传部提供 摄

以厂办厂走上发家之路

横店位于浙江东阳境内,比邻义乌。在大众印象中,横店以影视产业著称,事实上,其最初发家致富依靠的是农村工业化。

去年横店吸引游客超1800万人次 东阳宣传部提供 摄

改革开放前的横店,地瘠人贫,人均年收入仅75元,“抬头望见八面山,薄粥三餐度饥荒”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穷则思变,1975年,时任横店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徐文荣带领当地农民艰苦创业,创办了横店丝厂。“期间我带领横店农民劈山填土,白天在工地奋战,夜晚就睡在满是蚊子的荒山上,但是大家一句怨言都没有。”徐文荣回忆说。

之后,横店用“母鸡下蛋生小鸡”办法,以办一家工厂产生的利润用来办另一家企业。内衣厂、印染厂、丝织厂等一家家乡镇企业兴起,横店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有盼头。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深具忧患意识的徐文荣毅然选择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业,不断开拓高科磁性材料、医药化工等行业。

凭借着敢为人先、吃苦耐劳的精神,曾经的乡村小厂经过40年的发展已经成长为横店集团,现旗下有5家上市公司、200多家生产与服务型企业、5万多名员工,2017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733亿元。

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城镇建设,横店的交通、医疗、教育等各项基础设施日渐完善,也为影视产业的生长打下了基础。

抢占先机缔造东方好莱坞

1995年,是横店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节点。这一年,导演谢晋为电影《鸦片战争》而来此选外景。敏锐的徐文荣立马承诺:3个月保证建好。

120支工程队同时开工,数千人日夜奋战,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的“19世纪南粤广州街”拍摄基地如约建造完成。随着电影《鸦片战争》的公映,横店也一炮而红。

从此,横店与影视的交集越来越深厚,陆续建成了明清宫苑、秦王宫、华夏文化园等28个影视基地。2000年,横店影视城宣布免费提供给剧组使用,使得国内各地的剧组闻讯而来。

时至今日,横店已经形成了创作、拍摄、制作、发行、交易到衍生产业为一体的影视文化全产业链。“这里从设备到道具、演员,你只要想到的都能得到满足。”有剧组工作人员直言,在横店可以“拿着剧本来,带着片子走”。

目前,横店已累计接待剧组近2600个,入驻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实验区的企业达1100余家,中国超过三分之二的古装剧在此诞生,“东方好莱坞”雏形初现。

改革开放让梦想成真

梦想成真的横店,如磁石吸引着天南地北的逐梦者。

2012年,80后邬影潇放弃了江西老家平淡的工作,揣着仅有的几千块钱,来到横店闯荡。从一天40块钱的群演到演员公会管理员,从孤身一人到安家落户,邬影潇在横店实现了人生的大跨步。

“在横店只要肯干,不愁没饭吃。”邬影潇说道。和邬影潇一样,6万余名“横漂”演员在横店逐梦,为横店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横店影视文化产业的前期发展很大程度归功于横店集团,同时也是政府、企业、社会良性互动的产物,企业在前面冲、在市场上闯,政府提供好的环境、好的服务,社会、百姓共同努力,最后共同把产业链做长做齐。”金华市副市长、东阳市委书记黄敏认为,对政府而言要注意边界、突出重点。

东阳将自己定位成做“最懂影视”的政府,大力优化提升产业发展环境,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在横店,企业办事可“零跑腿、网上办”。此外,全国首个地方电影电视剧审查中心落地横店,大大提高了审片效率。

2015年,东阳对“脏乱差”的横店镇区进行整治,打造了一条条影视特色街。如今的横店全镇就像一个大景区,去年吸引游客超1800万人次。

剧组扎堆,明星成群,游客络绎不绝,极大地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2017年,横店农民人均年收入达6.4万元。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敢梦敢闯敢干的横店奋力激荡出了别样的涟漪。正如徐文荣所言:我的一生就是由一个个梦连接起来的,是改革开放让人可以有梦想,让人可以异想天开,让人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创新可以梦想成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