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2.7万公里,其中高铁里程超2.5万公里,占全球高铁总里程的60%以上……40年来,中国铁路人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跨越了96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上的山河阻隔,联通了13亿多人的奋进脚步。

作为我国铁路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力军之一,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以开拓进取的精神争当开路先锋,在市场化大潮的锤炼中坚持自主创新,不断夯实技术底蕴,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找米下锅到世界百强

1989年以前,中国中铁是原铁道部基本建设总局领导的工程队伍。1989年7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原铁道部撤销基本建设总局,成立铁道部建设司、工程管理中心及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即中国中铁。

“中国中铁经历了‘从计划到市场’的剧烈蜕变。改革之初,怎么从市场找米下锅,解决吃饭问题是最大的挑战。”中国中铁党委书记、董事长李长进说,“中国中铁充分利用国家改革开放和宏观经济政策带来的良好外部环境,全面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在跨越式发展中迅速扩大了生产经营规模。经过40年的努力,中国中铁已经成为在行业极具竞争力的世界百强企业。”

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中铁完成新签合同额15568.6亿元,较1989年增长了502倍;完成施工产值6899.8亿元,较1989年增长了247倍;拥有固定资产8440.8亿元,较1989年增长了269倍,企业各项经济指标均实现井喷式增长。中国中铁已连续13年进入世界企业500强,2017年排名第55位。

“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中国中铁不仅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还迅速缩小与国外同行的差距,大幅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近年来,中国中铁在京沪高速铁路、沪通长江大桥、港珠澳大桥、关角隧道等世界级工程中,彰显了中国技术与品质。”李长进表示。

加快“走出去”步伐

在国内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中铁不断加快“走出去”步伐,奋力拓展海外市场,海外业务逐步实现从“借船出海”到自主承包经营的转变。

“特别是国家正式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后,中国中铁抓住历史机遇,组建联营体进行强强联合,使公司真正成为跨国经营的企业。”李长进表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中铁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认真贯彻落实中国铁路、中国高铁“走出去”的重大部署,全力实施大战略、大平台、大旗舰、大布局、大政策的海外经营方针,争当“一带一路”建设的开路先锋。

截至2017年,中国中铁在境外83个国家设有业务机构,正在实施的境外承包工程、设计和工业产品加工项目493个,海外营业收入416.8亿元,海外总资产超过500亿元。

此外,中国中铁还积极参与所在国公益事业,为当地人民生活水平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通过义务修建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和居民饮水、排污等利民工程,树立了中国企业的良好形象。

以科技创新为引擎

日前,广西柳州官塘大桥正式建成通车。“作为目前世界第一大有推力钢箱拱桥,官塘大桥在中拱段整体提升施工过程中,运用全新技术,一举创下整体提升高度、整体提升重量、提升拱肋跨径3项世界纪录。”中铁上海局官塘大桥项目技术负责人韦干介绍。

“如今,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中国中铁实现引领发展的根本动力。”李长进表示,作为拥有近30万员工的建筑企业,要真正实现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走出去,就必须跳出外延式发展路径,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为了促进持续长效创新,中国中铁坚持把科技投入与各级企业主营收入挂钩,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型企业不低于营业收入的3%和5%纳入当年预算,要求各级企业的科技投入增长幅度不得低于上年度营业收入的增长幅度。据统计,“十二五”期间,仅中国中铁总公司层面就完成科研立项1008项,表彰科技成果966项。

“中国中铁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把自主创新作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工作,不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创新环境,在高速铁路、高原铁路、重载铁路、大跨度桥梁、长大隧道、铁路道岔、盾构设计制造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李长进说。

(本报记者 訾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