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我当时犯下的唯一错误,就是低估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变化。”美国知名外交官傅立民曾任尼克松总统访华时的翻译,他于改革开放次年到访中国,从社会的细微变化处意识到“中国就要腾飞”。当时,美国很少有人认可他的观点。然而,即便敏锐如他,2018年接受记者采访,回望过去,也感慨万千。
今天,当世界审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故事,目光汇聚处已超越经济层面。更多人思考的切入点,是中国为什么能够不断打破外界预期,走出一条通往现代化的全新道路。
纵观二战后世界历史,很多发展中国家也有过改革或开放的求索。在寻找自身发展道路时,来自西方的“万能药方”使他们面临“依附”与“脱钩”的两难选择——“依附”,就失去了发展的自主性;“脱钩”,则极易长期陷入贫困。这两方面陷阱导致发展之路步入困境的案例不在少数。
中国则选择了自己的道路。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战略抉择。从打开国门搞建设的第一天起,中国领导人就强调:“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特色,铸就了中国发展全然不同的路径选择。
中国改革敢为人先。既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注重对外开放、合作共赢;既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又强调用好“看不见的手”;既“摸着石头过河”,又加强顶层设计;既要大踏步赶上时代乃至引领时代,又要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改革开放,注定是一个不断考验政治智慧与勇气的艰辛过程。
中国作为彰显担当。当国际市场因华尔街金融海啸而深陷信心危机时,中国负责任立场赢得世界认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评价说,如果没有中国为增长和稳定提供动力,全球经济局势可能更糟。近年来,保护主义、孤立主义的逆风在一些发达国家愈吹愈烈。在刚刚结束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布宜诺斯艾利斯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明确提出二十国集团引领世界经济沿着正确轨道向前发展的四点倡议,为面临下行压力的世界经济注入宝贵信心。
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正是因为没有现成的教科书,中国走自己的路,实现跨越式发展,昭示世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只要找准方向、驰而不息,条条大路通罗马。
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眼里,中国道路的最重要启示,就是实事求是。“西方人总是给你规定一个模式,只能照搬;但你们的邓小平说,千万不要照搬我们的模式,而是要实事求是。有几千年文明史的国家才能讲出这样的话,这是一种西方永远不及的智慧。”加纳前总统罗林斯的一段话,是对这一重要启示的精辟阐释。
(三)
改革开放40年,适逢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这一时间上的巧合亦催人深思。
40年前,国际上不少人质疑一个共产党国家的改革开放能走多远,社会主义中国向何处去?40年后,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新的成功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这一正确道路,确保了中国政治稳定、经济转型升级、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显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日益增强,中国发展道路、中国发展经验吸引力不断增强。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西方世界的亢奋一时达到顶点。所谓“历史终结论”、西式民主制度是“人类政府的最后形式”等论调,甚嚣尘上。受这种情绪影响,西方国家对中国转型有着自己的一番预期——改革开放被视为一种“体制并轨”,即中国将越来越“像”西方。然而,现实显然没有按这种脚本设计发展。
巨大反差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力量。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它第一次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和加强党的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辜负这个时代,交出了一份靓丽答卷。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建成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的十九大擘画的中国未来30年发展蓝图已为期不远。这意味着,中国的崛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不单是一个民族重现昔日辉煌,而是一种文明的崛起,一种制度的成功。它以一种直观可信的方式表明,世界不是单向度的存在,现代化道路也不是单项选择题。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对社会主义的贡献,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政治文明的贡献。
在西方国家内部,中国的成功实践,也让更多人对一些“标准答案”做出重新思考。“学习中国的决策力和执行力”“中国体制具有选贤任能优势”“中国是经济政策犯错误最少的国家”……近年来,类似评价不断见诸西方媒体,折射出西方视野和心态的变化。
著有《西方的衰落》一书的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尔·弗格森坦承,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成就证明,经济成功与政治稳定,可以不按西方的体系来运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全方位发展中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世界目光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今,有关治国理政的经验交流,每天都在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主动派官员到中国学习交流治理经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好评,人们希望“从中国的发展轨迹中获得启发”。精准扶贫、五年规划、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强执政党建设……一系列“中国味”十足的治理经验漂洋过海,越来越多国家从中国故事中得到启迪,觅得机遇,激发信心。
(四)
2018年,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周年。5年来,这一源于中国、更属于世界的伟大倡议的生动实践,推动形成中国与世界联动发展的新格局,成为中国贡献的最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40年中国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革催生机遇,变革过程也往往充满挑战和风险。“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时,习近平主席再提“十字路口”的论断。有数据为证:二十国集团成员间月均新增贸易限制措施比半年前翻了一番,2018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速可能下滑0.3%。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互利共赢还是以邻为壑?一系列时代之问摆在各国面前,不容回避。
直面时代之问,中国答案清晰明确。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开放”一词出现27次,中国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的信号无比强烈。2018年,中国外交更是精彩纷呈。一系列外交场合,习近平主席着眼历史发展大势,登高望远,呼吁各方拿出勇气,展示战略视野。
直面时代之问,中国承诺坚定不移。中国将以更负责的精神,更开放包容的胸襟,更高质量的增长,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世界各国共同繁荣作出更大贡献。当个别国家不断“退群”冲击国际秩序引发人们忧虑之时,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鲜明特色。不断走深走实的“一带一路”建设,正是中国实践这一理念的重要平台。
蒙内铁路、亚吉铁路、万村通项目……5年春华秋实,一个个重大项目收获早期成果,一个个家庭和个人的命运为之改观。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的一花独放,一座飘香的“百花园”图景,正在欧亚非拉的广袤大地上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