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香港12月17日电 题:梁振英:参与改革开放 见证40年巨变
新华社记者颜昊
1978年12月,内地改革开放消息传来,让刚从英国学成回到香港的青年梁振英无比兴奋:自己的所学所长终于有机会服务国家的发展。
40年后,已是全国政协副主席的梁振英说,见证内地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化,并能参与其中无偿贡献一点力量,这是他一生的光荣。
感叹:从三万到千万,“小渔村”变身大都市
改革开放初期,梁振英经香港《文汇报》介绍赴深圳举办讲座。至今他仍清楚地记得,那时的深圳就是一个“小渔村”,人口才三万左右,没有公路也没有汽车,在蛇口做讲座,有时是在搭建的简易房屋里进行。
1979年深圳第一个城市发展规划,将人口指标设定为30万,梁振英与其他香港专业人士一起帮助深圳市做规划。他说当时大家都觉得这个指标非常超前,“香港的专业人士都不相信深圳将来能吸引30万人口。”
回顾参与改革开放的经历,梁振英认为,内地40年来在发展理念上的改变最令他印象深刻。“内地同胞很愿意学习新知识,思想很开放、开明。他们勇于破除固有观念,这是改革攻坚实现突破的关键。”
如今,面对已经发展成为人口超千万、人均生产总值全国名列前茅的深圳,梁振英感慨地说,改革开放40年,这里实现了惊人的飞跃。
钦佩:从土地拍卖到住房改革,内地攻坚闯关尽显魄力
改革开放之初,随着“三来一补”、合资办厂、公私合营等各种新事物的出现,对土地的需求日益迫切。当时,内地的土地使用依然是单纯行政划拨,难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亟待从思想、法律和制度层面实现突破。
梁振英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深圳在内地率先搞土地不同形式出让的探索,产生了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萌芽。1987年,梁振英参与了深圳第一次也是全国第一次土地拍卖的筹备工作。
此时,上海也面临多年城市建设欠账,住房困难,财政负担沉重。梁振英等专业人士向专程来香港“取经”的上海市政府代表介绍香港土地使用的经验,他还发挥自己所长,受邀参与了内地第一次土地使用权公开招标工作,参与编写中英文版公开国际招标标书。
在借鉴香港土地批租制度的基础上,上海市政府于1987年12月公布了《上海市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办法》,随后在1988年3月发放虹桥26号地块的标书,成为内地第一次面向全球进行土地使用权公开招标。
梁振英回忆,他在香港还帮忙把国际招标的消息发布出去,“社会主义中国准备卖地”的新闻轰动海外。“当时,很多外国媒体觉得中国能够走出这一步是一个进步,使得他们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另眼相看。”
梁振英至今仍收藏着当年他为上海首次土地招标的中英文版标书原件。从第一块国有土地竞价拍卖,到遍布全国的住房制度改革,内地从中央到地方攻坚克难、勇于改革的坚定决心,让梁振英由衷钦佩。
荣耀:为香港平稳顺利回归尽绵薄之力
1984年,中英两国政府就香港问题的谈判进入关键时刻,回归后土地契约年期和续期问题也随之浮现。因为梁振英比较熟悉香港的土地使用制度,曾应邀到北京参与相关问题的研讨。
梁振英回忆,当时他从技术角度向国家提供了一些建议,这些建议后来被中英联合声明附件三所吸纳。在改革开放时代大潮涌动、香港即将回归祖国的大背景下,能为香港平稳顺利回归尽哪怕是微薄的一点力量,他都感到是莫大的荣幸。
回顾过去的40年,梁振英认为国家要将改革进行到底,还须继续坚持攻坚闯关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学习借鉴精神。未来改革进入“深水区”,香港还可以在金融服务、专业服务、科技创新等多方面继续为内地提供借鉴和参考;并且发挥“一国两制”下“超级联系人”的作用,既可以贡献于国家,自身也能从中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