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广州12月13日电 “在我61年的新闻采写生涯中,印象最深的是见证中国的崛起。”荣获广东省首届新闻终身荣誉奖的“新闻老枪”、中国新闻社广东分社创建人之一的张宝锵近日接受专访,把时针拨回40年前,将记录在他笔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印象最深刻的新闻事件娓娓道来。
有着61年“新闻工龄”的张宝锵于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曾担任《澳门日报》驻广州办事处主任、中新社广东分社社长、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专栏作者等。
“记者的职责是把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报道出来。如何去捕捉重大新闻事件是魅力所在。虽然我已经99岁,但从事新闻报道的魅力仍然吸引我。我无法抗拒,依然尽力而为。”这位自喻为“新闻老枪”的老报人,至今仍然行走一线、活跃在新闻采写的前沿。
从“电话投稿”到“互联网发稿”
改革开放以来,关于投发新闻稿的变迁,张宝锵有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上世纪50年代初,新闻投稿以打电话为主,我在电话这头说新闻事实,电话另一头专门有人用纸笔记录。”张宝锵回忆称,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用传真机发送稿件。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高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投稿的方式越来越多,越来越方便,但张宝锵依然保留着手写稿件的习惯。在采访中,99岁高龄的张宝锵依然不时用纸笔写下一些问题和答案。
“南方谈话”后的深圳奇迹
深圳,一个昔日的边陲农业县,因改革开放而兴,仅用不到40年便成为全球瞩目的创新型城市。
“深圳奇迹确实让我感到惊异。当年只是一个小渔村的深圳,孤零零地远离广州。”张宝锵回忆称,由于毗邻香港,深圳日益变得重要,奇迹般地发展,这是当时的人们预料不到的。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视察深圳,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并寄语深圳“要搞快一点”。
利用毗邻香港、土地和人工成本低等优势,深圳从上世纪80年代的“三来一补”(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到如今多个行业领先全球,深圳产业锐意转型,以华为、腾讯、大疆等为代表的众多企业巨头已成为行业“领头羊”。
“我以前没有想过到深圳采访,是它崛起后,我才赶去的。我就是追逐‘南方谈话’而去的。”张宝锵表示,由于深圳的变化,他开始感受到“经济特区”的威力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
澳门民众日益关注中国内地发展
1985年在中国新闻社广东分社离休后,张宝锵担任澳门日报社广州办事处主任,每天都和普通记者一起外出采访、摄影。
“过去澳门民众主要关注葡萄牙发展,对中国内地的关注度还不及葡萄牙。”张宝锵回忆称,澳门民众对中国内地新闻的关注度随着后者日益强大而增强,“日益强大的祖国像一块大磁铁,吸引澳门地区民众的注意力。渐渐地,澳门民众不再关注葡萄牙,而是面向祖国。”
张宝锵说:“改革开放40年来,整个中国均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我预料不到的。我想说的是,这就是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