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展区里,一位老人在给观众讲“改革开放后中国首个私营企业执照”背后的故事,老人一身黑色中山装,说起话来声音洪亮。他就是故事的主人公,该执照的持有者姜维。
改革开放后中国首个私营企业执照。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 张曼玉/摄
一台“海鸥”照相机、一台洗印机、一台放大机。30多年前,姜维的照相摊亭在大连动物园门口开业了。一张彩照收2元钱,利润1元钱;一张黑白照收1元钱,利润7毛钱。姜维体会到了“发大财”的感觉。
虽说挣了点钱,但当时社会不太瞧得起个体户,一些执法部门也视个体户为洪水猛兽,1983年年初,姜维的营业执照被没收,摊亭不得不关张。
“1983年8月30日,我一辈子也忘不了那个晚上。”姜维说,当时电视里播出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接见集体企业与个体劳动者代表大会上的讲话:“现在社会上有一种陈腐观念妨碍我们前进。例如,谁光彩,谁不光彩。我认为社会上有一群从事个体劳动的同志们,他们扔掉铁饭碗,自食其力,为国分忧,他们是光彩的。”
胡耀邦同志的讲话让姜维一下子感觉“干个体”也有了尊严。“这话真是说到我们个体户的心坎里去了。”
对外经济贸易部文件,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姜维个人办的公司与香港华源有限公司试办合资企业。受访者供图
从“干个体”到办私营企业,再到1984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合资企业……姜维亲历了改革开放40年我国私营企业从蹒跚起步到大踏步向前的历程,他感叹:“民营企业家能有今天不容易,这是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让我们能够成为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弄潮儿。”
1979年,“北京大碗茶青年茶社”个体商店在前门大街开业;1980年12月,浙江温州的章华妹领到了第一张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1985年4月,国家工商总局正式向大连市工商局发函,授权大连局向姜维颁发全国首张私营企业执照;2000年12月,首届中国民营企业交易会在云南昆明开幕;2017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通过修订,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作为长期发展战略……
在“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会场,一幅幅照片无声地向观众展示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历程。“无论是章华妹还是姜维,都是中小企业发展的缩影。”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副会长任兴磊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采访时表示,广大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既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实践者,又是推动者,他们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像联想、哇哈哈等企业更已成为民族品牌,成为民营企业的骄傲。
改革开放40年来,非公有制经济从被允许存在、鼓励发展,到被确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不断进发。截至2017年底,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已超过2700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6500万户。
“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展区里的一幅图表显示,中小企业贡献了全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就业和90%以上的企业数量。
经过长达40年的规模化发展,中小企业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把握历史机遇,更好地提振发展信心,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现实课题。
在任兴磊看来,中小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走出国门,需要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断激发内生动力。“要提升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的运用能力,不断提高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要实现大中小企业的带动性发展,形成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
清华幸福科技实验室副主任、北京启迪万博幸福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向明说:“相对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更需要创新。创新才是中小企业可以错位竞争的基本条件,是一个企业可以持续发展的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