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在位于河南洛阳的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第三装配厂流水线上作业。 新华社记者 李 安摄

转型升级

河南洛阳形成和巩固改革开放创新联动格局,以动能转换“转”出高质量发展新天地。

去年,“三产”首次超过“二产”,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产业结构调整迎来重要拐点

河南洛阳,这座历经千年沧桑的文化古都,这座承载新中国建设使命的工业基地,这座承担着“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打造带动全省发展新的增长极”使命的现代城市,在新时代迎来了新变革、新气象。

近年来,洛阳树立新发展理念,谋划形成了加快推进“9+2”工作布局、加快实现“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的总体发展思路,形成和巩固改革开放创新联动格局,以动能转型“转”出高质量发展新天地。

去年,洛阳生产总值首次突破4000亿元大关,达到4343.1亿元,同比增长8.7%;“三产”首次超过“二产”,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产业结构调整迎来重要拐点。

以创新增创发展新优势

158个“洛阳支座”撑起港珠澳大桥,“洛阳连接器”为“复兴号”动车组构筑“安全线”,“洛阳创新”为C919国产大型客机编制“铁甲衣”……“十三五”以来,老工业基地洛阳置身于创新大潮,奏响“洛阳创新”最强音。

亮眼的成绩单,得益于洛阳持续为创新创业注入不竭动力。

围绕构建现代创新体系,洛阳将创新能力作为破局“题眼”,集中全力打通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军民企地对接转化、市场化运作和人才成长“四个通道”,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四链融合”,推动科研成果就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一向以矿山机械研制闻名海内外的省级创新龙头企业中信重工,凭借核心技术自主研发机器人,成为国内特种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市场第一。

近年来,洛阳大力实施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双倍增”行动,新培育创新主体和新增创新平台总量及增速居全省前列,省级创新龙头企业占全省总数的五分之一。

如今,像中信重工这样的创新型企业越来越多,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敢与全球行业巨头一决高下。

以改革构建经济新格局

去年,老工业基地洛阳打破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二产独大”局面。“三产”首次超过“二产”,服务业与工业交换领跑位置,共同成为拉动洛阳经济的“动车组”。

“不用排队,随到随办。”这是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综合服务中心引导员赵天元的口头禅。

综合服务中心业务量大,不排队的底气来自哪里?赵天元指向一块展板,“这58个二维码,对应着省、市下放权限的四大类58项常办事项,申请人通过微信扫码即可在线办理审批事项”。

“一网通办”“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三十五证合一”……洛阳借力自贸区洛阳片区建设,“放管服”改革打响“当头炮”,使“看不见的手”灵活自如,“看得见的手”坚定有力,市场更加规范而有活力。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洛阳新开业登记市场主体4.5万户,大幅增长19.5%。

以开放拓展增长新空间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万商云集。曾诞生新中国首台拖拉机的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展会焦点。

中国一拖下属一拖(法国)农业装备有限公司携动力换挡总成等高端智能产品亮相,与通用电气、三菱电机、微软、戴尔等国际知名企业同台斗艳,展示了企业走出国门开放创新的成果和担当。

近年来,洛阳借力自贸区洛阳片区建设,深化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科技、文化联系,让更多的洛阳产品和洛阳企业“走出去”;紧盯重点区域和“三强”企业,围绕“565”现代产业体系延链补链强链,开展精准招商,拓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走出去”,发现新市场。今年前7个月,洛阳出口72.4亿元,同比增长9.7%,对外贸易稳步增长,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红利正加速变现为“真金白银”。

“引进来”,拓展新空间。格力智能制造产业基地来了,银隆新能源产城融合产业园来了,渤海银行等在洛设立分支机构计划已获银保监会批复,洛阳大步迈向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全覆盖……行业龙头、金融机构纷纷选择来洛布局,正为洛阳经济发展注入强有力的新动能。

站在新起点,随着改革开放创新联动格局加速确立,洛阳迈向高质量发展新目标,必将在中原谱写浓墨重彩的洛阳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