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梅写民情日记
九道湾社区的民情日记始于2005年,至今已超过百本
王淑梅今年的民情日记,从2013年任居委会主任以来她已写了六本
“上面一根针,下面千条线”。社区居委会,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唯其细小,人们更能从中感受到一个时代“积沙成塔”的变化。
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曲曲折折,九道湾居委会,几代居委会主任用一本本“民情日记”传承了13年来,发生在这个6000余户居民社区里的大事小情,
那些曲曲折折、却感动人心的平凡小事儿,可以说就是一块块关于居民基层自治的“活化石”。
民情日记涉及每门每户
院落布局和户数都“门儿清”
东城区北新桥街道九道湾社区居委会主任、党委书记王淑梅领着北京青年报记者上了居委会二楼,在会议室的书柜里,躺着20多本厚厚的民情日记。“原来有100多本,好多被人借走学习去了,现在就剩下这二三十本了。”
只见这些民情日记每一本都被精心装订,封面的颜色红红绿绿的都有,书脊的位置安上了牢固的书夹。从2005年起,这些日记一直记到了现在。翻开日记的扉页,上面印着民情日记的工作目录、入户承诺、工作承诺、分片包户承诺、服务承诺。“上门入户有心,了解问题用心,解决诉求耐心,服务居民热心,对待居民诚心。”心里装着这些信条,九道湾社区居委会主任和社工们分片包户,挨家挨户入户走访了解社情民意。
社区有多少户人家、多少位居民、男女各有多少、流动人口数量、下岗失业人数、60岁以上老人有多少……每一个细节在民情日记的第一页都写得清清楚楚。再往后翻,便是居委会主任手写的入户日记。
“2005年2月24日,石雀胡同13号、17号安装一户一表。今天晚上入户调查。”“2005年3月2日,今天下午到各户发放居民用水一户一表改造协议书,居民对东城为民办的实事比较满意,13号的居民说,这是一项得民心的工程,我们感谢政府。”这是当时最早的几份日记,每份日记字数不过两三百字,却完整地记录了当时居委会所做的工作。
王淑梅说,刚推出民情日记的时候,社区大概有七八位居委会主任,他们分片到户,把九道湾社区内的两条大街、十条胡同通过划片的方式明确为责任区,通过入户走访的形式,摸清各自责任区内居民思想、生活状况以及邻里关系、院落安全、卫生、流动人口等状况。这些民情日记里还可以看到,居委会主任们用笔精心勾画出每个院落的平面图,还用不同颜色详细圈点院落的各种基础数据和重要信息。每户的位置在哪里,房屋性质,家庭成员都有谁,空巢老人、单亲家庭、低保户、残疾人、军烈属、失业人员等特殊家庭的情况,连灭火器的位置都标注得一清二楚。
“谁家养了什么狗、哪个院堆放了易燃物、灭火器的存放地点在哪儿,我们心里都门儿清。”王淑梅对于自己的管片区域如数家珍,“我负责的就是板桥胡同2-26号院中的双数院落,其中有12个大杂院和1栋楼房,小楼是人民美术印刷厂的宿舍。”每天上班只要没事,王淑梅都会去自己的管片区域转悠一圈。一来二去,楼门院落里的情况,就全都一清二楚了,也就记录在了民情日记上。
13年如一日笔耕不辍
民情日记记录如何帮百姓解难题
王淑梅说,写民情日记最早是东城区北新桥街道开始推广的,九道湾社区一直坚持了下来并做成了样本。在会议室的墙上,一些写得好的民情日记被专门打印了出来,一份份张贴在告示板上,供大家阅读。短则一两页,长的洋洋洒洒写了四五页A4纸。
如今,九道湾社区居委会一共有16位社工,他们中有的是党委成员,有的是服务站工作者,也有的是网格员,大家分片包户,扎根在基层,平均年龄才35岁。在走访入户的过程中,大家都会把自己印象深刻的、老百姓比较迫切的问题记录下来,能解决的现场解决,不能解决的就向社区或者街道反映,第一时间帮老百姓排忧解难。这民情日记,一写就是13年。
为什么叫“九道湾”?王淑梅说起了一句顺口溜:“九道湾麻将桌,东西南北中。”只要仔细查看九道湾社区的平面图,就可以发现这个社区胡同的独特之处,横竖交叉的几条胡同把社区隔成了东西南北中5片区域,就像麻将桌一样。“胡同里弯道多,要是没有人带你,肯定得在里头迷路。”刚来九道湾的王淑梅确实在胡同里迷路了几回,不过,入户走访得多了,地形也就摸透了,民情日记上画出来的图便烙印在了心里。
自从担任社区居委会主任以来,王淑梅自己也记了6本民情日记,一年一大本。在她2013年的一本民情日记上,记录着这样一个故事:东四北大街有一位名叫赵恕的老人,以前是一名教师,当时已经80多岁,一直都是独居,也没有子女,在认知上也有一些问题。老人特别喜欢搜集杂物,20平方米大小的屋子里全是老人捡回来的物品,矿泉水瓶子、旧衣物、腐烂的大葱、破碗……各种杂物堆满了屋子的每一个角落,让人难以下脚。老人生活质量没有保证的同时,散发出的异味也让邻居意见很大。
在走访过程中,王淑梅发现了这个情况,便主动联系了老人退休前的学校、片区民警和老人的妹妹,给老人一起做工作。“一开始老人啥都不让动,将近两个月的谈话、引导,终于帮老人把满屋子的杂物清理干净。”老人的生活质量如何提高?这也让王淑梅非常头疼,老人不愿意上养老院,于是她就跟社区党员一起,轮流关注老人的日常生活,定期上门巡视。直到老人寿终正寝,王淑梅还帮忙张罗了后事。
这只是居委会日常工作的一个很小的缩影。饭馆门前有人冲突打架、为居民开展饮食健康讲堂、给老人量血压、疏通居民家里的下水道……这些琐事都在她的详细记录中。在不少民情日记里,还夹着几封居民亲自送过来的感谢信。在王淑梅看来,这是老百姓对居委会工作最好的反馈方式。
民情日记“上了网”
建立微信群每天分享巡查难题
以前都是巡查结束之后在本子手写、手绘,而今有了电脑和微信群,民情日记也有了电子版。在王淑梅的电脑文件夹里,整齐地排列着从2016年至今的一些记录。不过,一些比较深刻的事情,她还是会选择用笔来记录。
自从建了微信群,“民情日记”每天都能在手机里看到。居委会的16位社工组成了一个大群,大家把日常巡查过程中发现的难题及时在微信群里分享,互相帮衬着出主意。作为一把手的王淑梅,对于整个社区的情况也就有了更加及时和深刻的了解。
东城区长期以来实行网格化管理机制,王淑梅便把民情日记工作法顺利融入网格管理中来。九道湾社区根据面积一共划分了三个网格。网格范围内的人、物、事、服务资源等等都纳入了网格,社区红、绿、黄三支志愿者队伍和网格中的各职能部门的力量相结合,形成了网格服务队伍。居委会成员在走访包片中整理分类,记入民情日记,不能自行解决的递交网格格长,通过网格成员的研讨会,胡同民主恳谈会等形式解决,再将解决不了的通过转办的方式报送街道指挥中心解决。这样将民情日记与网格化服务管理相结合的模式,为民情日记的“实效”和“时效”提供了保证。
王淑梅还说,网格内的共建单位也成为社区服务的一支重要力量,成为“民情日记”里的主角儿。“比如,在第一网格里,有老字号吴裕泰茶庄,我们主动找他们沟通,组织了志愿服务团队,定期走访网格里的老人,还定期派出茶艺师,为社区上茶艺课。第二网格里有人民美术印刷厂,他们非常热心地为我们做了社区文化墙,还组织志愿者为老人送关怀。”
“板桥卫士”民情日记
居民微自治已经逐步扩展到多个胡同
随着时间的变迁,民情日记工作法也越发成熟,记述的主体也向“草根”扩展。在2010年,民情日记工作法向小巷人家、胡同街巷居民民主恳谈会延伸,目的就是让社区党员、居民自己参与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更好地理解党的工作和政府的政策。
到了2015年,板桥胡同自发成立了“板桥卫士”团队。600余米的板桥胡同一共有40多个院落,胡同被划分为三段,按照就近原则,45位居民志愿者担任板桥卫士,轮流值班,每天在自己的“片区”里来回走动,维护胡同的环境秩序。
一年多来,板桥卫士们也解决了不少老大难问题。比如,在板桥胡同15号院内就有对门的两户人家,两家积怨深厚,已经有十多年了。今年3月份,板桥卫士张秀琴便带着居民志愿者连续多日在两家之间奔走协调,不停地给双方做工作,最终说服两家人放下了恩怨。以前,这条胡同里也偶尔会出现宠物粪便,她就主动帮忙捡拾,还耐心地劝说宠物主人。如今,饲养宠物的居民已经养成了出门带纸的好习惯。
每天巡视过后,板桥卫士们便会写民情日记,如今也已经写了三大本。王淑梅说,像这种居民微自治的形式,已经逐步扩展到社区内的其他胡同里。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魏彤
对话
“记录民情日记是一种工作模式和经验传承手段”
对话人:东城区九道湾社区居委会主任、党委书记王淑梅
北青报:如今的居委会工作跟以前有什么不同?
王淑梅: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没有居委会这样成熟的群众自治组织,那时候由一些热心的大叔大妈自发组成“小脚侦缉队”,官方称之为“街道积极分子”,他们戴着红袖标,啥都管,协助管理治安、防火消防、卫生防疫等等,1991年起,北京发布了《北京市<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明确了居委会的性质、任务和组织方式,居委会这种群众自治组织的一整套运作体系才慢慢确定和稳固下来,居委会的工作也有了系统、全面的安排。
北青报:写这么多民情日记对基层工作有何助益?
王淑梅:首先这是一种工作的记录和总结,记下居民的烦心事、难事,记下自己的工作心得和体会。其次,也能保证工作的连贯性,可能这个问题今天没能解决,记下来之后第二天就有了新的灵感。第三,这是一种厘清权责的方式,哪些工作做到位了,哪些工作没做到位,通过民情日记一目了然。当然,这更是一种工作模式和经验的传承手段,大家会互相传阅民情日记,我也会时不时翻阅前辈们的日记,尤其是看到他们的一些工作精神、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总是能时刻鼓励着我去坚持为老百姓干实事。
北青报:对于老百姓来说,您认为您的工作能给他们带去什么?
王淑梅:说实在的,我们居委会的工作很简单,也很复杂,就是给老百姓解决家长里短的大事小情,是城市公共服务的毛细血管。此外,低保、养老、就业、教育……千头万绪各种事情我们都会涉及。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我们一直在为社区里的老百姓努力着。都说安居才能乐业,环境整洁了、邻里关系和谐了、老百姓生活得好了,就是我们最大的宽慰。
本版文/本报记者 蒋若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