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辽宁沈阳之所以能够逐步摆脱计划经济“枷锁”、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改革。40年实践证明,只有坚持改革开放不停步,沈阳才能一次次豪迈出发,不断抵达一个又一个辉煌的彼岸。

农产品加工发展迅猛

从沈阳西行沿着102国道从大民屯下道来到辽中区冷子堡镇黄东村,在道旁就能看到一个新建的养鸡场。辽中区鹏源肉鸡养殖场场长杨斌向记者介绍说:“再有10多天,养殖场的第一批8万只鸡就将出栏了,除去成本,一只鸡能挣两块钱。与禾丰合作,他们提供技术支持,保底价收购也降低了市场风险。”

坐落于沈阳市沈北新区辉山开发区的辽宁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是辽宁地区最大的液态奶生产基地。在沈阳,伊利共计扶持发展25座牧场,2018年共计向牧场发放购牛及青贮借款2000多万元,截至目前累计发放借款约1.4亿元,帮助农民转化玉米青贮6万吨/年。众多合作伙伴与伊利接轨,分享了伊利的发展成果,实现了共同成长。

伊利集团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当地政府营造的良好投资环境下,伊利集团在沈北新区规划投资9.6亿元酸奶新建项目,已于9月25日开工建设。预计2020年投产,将引进14条国内外先进的酸奶生产线及加工技术,一期形成353吨/日的生产能力。”

沈阳市农经委主任朱文波介绍说,沈阳市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现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96户,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沈阳市第二大支柱产业,已经形成粮油、饲料、肉类、乳品四大优势加工产业,2017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634亿元,居全省第2位,占全省1/4。

县域经济做大做强

11月2日,在广州举行的2018年中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论坛暨“沈阳通航”战略发展全国路演广州站上,沈阳通用航空产业基地管理委员会主任刘国印表示,未来沈阳通用航空产业基地将全力打造“亚洲通航之都”。

截至目前,沈阳通用航空产业基地先后吸引研发、生产、运营、培训等各类企业30家,引进8个国家17款机型,近百架飞机,年飞行量达两万架次,6000余小时,是国内运营能力最强的通航机场之一。主要开展驾照培训、科研试飞、农林作业、航空护林、航拍航测、警务巡查、飞行体验、电力巡查等业务。

2017年,沈阳通用航空产业基地所在的法库县十间房镇获批国家级通航特色小镇,目前,已完成小镇总体策划及首期启动区策划与概念性规划。小镇规划面积117平方公里,包括生态旅游功能区、产业服务功能区、智慧农业功能区等3大核心板块。

法库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是沈阳经济区辐射东北及蒙东地区的重要节点。法库资源丰富,物阜粮丰,是国家一类矿产资源大县,国家首批水果类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产粮大县。

法库县委书记王欢苗向记者介绍说:“通航产业无中生有,现在拥有全国最大的开放低空空域。以积极构建‘一核两翼’格局为主要标志,通航产业示范区创新改革工作步伐加快,通航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法库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今年3月末以来,沈阳市按照中央与省委的统一部署,从市直单位择优选派了282名干部下乡担任“第一书记”。“我家养了20多只鸡,自打宋书记帮我们卖蛋后,一斤要多卖四五块钱。”康平县二牛镇刘家村的村民常余告诉记者。

宋书记是刘家村“第一书记”宋楠,现在“宋书记”已成了“笨鸡蛋”的网红品牌了,“宋书记笨鸡蛋”供不应求。如今他不但帮着村里卖农产品,还联合其他“第一书记”卖起康平县的农产品。

2017年底,康平县顺利通过了省级第三方评估和贫困县退出检查组验收,康平摘掉省级贫困县的帽子。康平县脱贫攻坚取得了历史性胜利,康平从此走进了一个加快发展、全面振兴的全新时代。

沈阳市市长姜有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巩固精准脱贫成果。坚持质量优先,“摘帽”不摘政策,确保扶贫投入不减、扶贫队伍不撤。推广“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等产业扶贫模式,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增收,继续抓好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