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19日电 特稿:梦想扬帆记——踏浪丝路话菲岛
新华社记者凌朔
不久前,一位西方纪录片导演在菲律宾吕宋岛科迪勒拉山发现了一个丛林部落。部落里有一位年近90岁的女祭司擅长古老的文身术。部落里几乎所有人都向往文身,有了文身,才有地位。这一“新发现”,早在中国元代航海家汪大渊的著作《岛夷志略》中就有所记载:苏禄(今菲律宾苏禄群岛一带)和麻逸(今菲律宾民都洛岛和吕宋岛一带)的男子常搭船到泉州,“罄其资囊,以文其身,既归其国,则国人以尊长之礼待之”。
原来,海上丝绸之路,不只是货物往来的通道,不只是人员交往的走廊,更是一条不同文化交流互通的扬帆路,不管是历史上菲岛男子为了文身直挂云帆下泉州,还是如汪大渊一样远渡重洋访诸国。在中菲两国有记录的千年交往史中,写满了这样大大小小的逐梦故事。
一个关于交往的梦
冰河时代,当连成一片的巽他大陆地壳运动导致大量陆桥下沉,一个岛屿集群出现在西太平洋,宛如珍珠散落碧海,让这片土地自有人类活动以来注定要编织一个个出海交往的梦,其中就包括今天菲律宾的7000多个大小岛屿。
《宋史》第一次明确记载了中菲关系史上的人员往来活动。公元982年,“摩逸国(即麻逸)载宝货至广州海岸”。此后,不断有中国人前往菲岛,记录下当地人“煮海为盐,酿蔗为酒,织竹为布”的生活图景。
宋代科技大发展之后,逆风行船技术的普及,使中菲交往的愿望越发强烈。《新元史·外国传》记载,三屿国(今菲律宾巴拉望一带)“时有至泉州为商贾者”。而在泉州一带至今流传着“要想富,须往猫里务(今菲律宾吕宋岛南部一带)”的经商民谣。
《明史》记载,明代前往菲岛经商的福建人达到数万人,有些人还在当地定居。西方文献也记录到,明代以后菲律宾的华人猛增,仅马尼拉一地的华人,1571年仅为150人,1588年达到1万人上下,1603年则突破3万人。
一个关于交流的梦
交往,带动交流和贸易,在惠及双方的同时,促进了对彼此社会的认同,推动了技术、物种、文化、理念的相互传播。这是中菲交流史中极为明显的特征。
宋明两代,伴随一些中国商人与菲岛人的定期贸易,当时中国先进的农业、工业技术被传播至菲岛各地。中国人向菲律宾人介绍水牛、黄牛、水车、水磨的使用方法,传播水稻和蔬果的种植方法,交流捕鱼、养鱼、酿酒技术,传授采矿、冶炼、火药、造纸、制糖、建筑、印刷乃至使用精密罗盘航海的方法和技术。
菲律宾也向中国古代社会输出了大量新鲜的物种和手工技术。
明代以前,中国人从菲岛地区进口了一种名叫马尼拉麻的蕉麻,用来制造船上的绳索、锚索。明万历年间,伴随联通菲律宾与南美洲的“大帆船贸易”的兴起,玉米、甘薯、可可、龙舌兰、菠萝、木薯、南瓜、腰果、落花生等作物从美洲经由菲律宾传入中国,而菲律宾的苏木、片脑、豆蔻、降香、荜拨等香料与药材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医药的药库。
一个关于交好的梦
两种文明,从交往到交流再到交好,往往是从陌生到信任的过程。
中国史书记录了早期中菲贸易中信任关系形成的过程。中国商船最初抵达苏禄后,不敢贸然登岸,以敲鼓的形式通知当地人。当地人便划着小船,带着当地物产,登上大船与中国商人交易。后来,双方都觉得这种方式非常麻烦,大船便直接靠岸交易,但须有一两个当地人到大船上充当临时“人质”。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信任慢慢建立起来,苏禄人也从贸易中获利。他们希望中国商船年年来,常常来,并挽留中国船员在当地长期居住。久而久之,一些中国人干脆留了下来,成为苏禄地区的早期移民。
民间交往积累深厚友情,政府交好的时机也渐渐成熟。
1417年,苏禄地区东王、西王、峒王率眷属陪臣340多人跨海访问明朝,受到永乐皇帝的隆重接待,也把苏禄与中国的关系推向高潮。返回时,苏禄三王一行在途径德州时,东王不幸染疾病故,葬于德州城北,留下亲属守灵,世代相传。
苏禄王访华是中菲两国历史上元首外交的浓墨一笔,但并不是唯一。公元1406年至1410年,冯嘉施兰国王嘉马银三次访华。这个冯嘉施兰,就位于今天马尼拉以北的林加延市一带。此后的1420年,古麻剌朗国(位于今天的棉兰老岛)国王也前往南京访问,回国时因病去世,安葬福建,并留有一支后人。
一个关于交心的梦
一个民族的通用语言引用、吸纳、融汇另一种语言的元素、语汇,正是文明交融、社会交往、人民交心的写照。以他加禄语为主的菲律宾语言借鉴融汇了大量闽南方言。菲律宾语言学家马努厄尔在《他加禄语中的汉语成分》一书中收录了381个来源于汉语的词汇。
史书的记载、技术的传播、民俗的相传、语言的继承……就像一个个时光胶囊,收藏着历史中的友好片段。当海上丝绸之路在新的历史时期演进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的发展梦想开始升起新的合作风帆。
过去两年,中菲两国密切交往互动,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和菲律宾发展战略,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投资等领域展开务实合作,中菲贸易总额持续增长。目前中国已成为菲律宾第一大贸易伙伴。
正是在这样的发展底气中,菲律宾毅然决心走进“基础设施黄金时代”,从铁路到城市快速路,从跨海大桥到大坝项目……菲律宾积极与中国展开大型项目的探讨、评估、融资与合作。
不止是项目建设。无论在反恐战争后的城市重建中,还是在禁毒行动的装备支援里,无论是在自然灾害的救援现场内,还是在加深了解的文化旅途间,都能看见那种亲望亲好的祝福,以及对海不扬波的企盼。
历史和现实在交汇。千年的积淀,让友好一如既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