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产业工人,非常荣幸,身处这么好的平台。”这是记者前不久在中国中车集团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车长客)见到李万君师傅时,他说的第一句话。
1987年,19岁的李万君职高毕业,来到长客配焊车间水箱工段。几十年精益求精,他练就一流焊接技术,被称为“高铁焊接大师”,并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
李万君所在的中车长客始建于1954年,是国家“一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之一,2002年3月改制成为股份公司。从我国第一辆地铁列车到全球首列应用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新一代地铁,从自主探索的动车组“长白山号”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他们铸就了一个个辉煌。
李万君和长客的经历,是中车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中国中车弘扬新时代火车头精神,打造轨道装备大国重器,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一张“金名片”。
享誉国际的“金名片”
改革开放40年来,中车实现了在世界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领域“领跑”目标,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品种最全、技术领先的轨道装备企业。
在勇攀科技高峰的过程中,一代代中车人探索出“产业报国、协同创新、改革奋进、拥抱世界”的新时代火车头精神,深化改革、优化治理,发挥制度优势,坚持协同创新,牢牢掌握大国重器,为我国在基础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供了宝贵经验。
从“跟跑”到“并跑”,再到强化自主创新实现“领跑”,中车逐步掌握先进轨道装备关键核心技术,打破国外长期技术垄断,跻身世界轨道装备第一梯队,包括高铁在内的轨道装备产品享誉国际。
2007年4月18日第一列“和谐号”动车组运营以来,中车研制出两代、多种型号的“和谐号”动车组列车,基本满足了不同地区、多种客观条件下的需求。2017年6月,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投入使用,持续运行时速达到350公里,并具备时速400公里以上的运速储能,成为全球运行速度最快、更安全、更可靠的动车组列车。
而在15年前,轨道装备牵引、制动等关键系统还多为进口,仅一个制动响应时间的软件小改动都要受制于人。
从2006年到2017年, 实现从“时速200~250公里动车组”到“时速350公里动车组”,再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的“三级跳”,高速列车事业的飞速跨越,体现了中车集团协同创新形成的合力。
同时,中车还积极做“一带一路”和高端装备“走出去”的排头兵,产品遍及102个国家和地区,83%拥有铁路的国家运行着中车产品。
近年来,中车长客在国际高端市场捷报频传,已在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建立了辐射整个区域的市场总部和分研发中心,覆盖全球四大区域和30余个经营地区。10月30日,由中车长客公司设计、制造的首列试验用墨尔本地铁车辆,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新港生产现场顺利下线。
打开高铁大门的“金钥匙”
走进中车四方股份公司交车线,一列列崭新的高速动车组如同巨龙般整齐排列,蓄势待发。
这里跑出了中国高铁的多个第一。我国首列时速200~250公里高速动车组、首列时速300公里高速动车组、首列设计时速380公里高速动车组,以及首列“复兴号”动车组,都诞生于此。这里驶出的CRH380A,创下了时速486.1公里的世界高铁运营试验第一速;“复兴号”动车组实现时速350公里商业运营,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的国家。在这里,高铁列车最快以每4天3列的速度出品。到今天,从这里驶出了1300多列高速动车组,是我国在线运营高速动车组数量最多的企业。从这里,城轨地铁车辆驶向国内外50多条线路,产品出口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车四方这座高铁“梦工厂”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创新之道?
“创新是打开高铁大门的‘金钥匙’。”中车四方股份公司总经理马云双感慨。
拿“复兴号”来说,“复兴号”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我国新一代高速动车组,持续运营时速350公里,试验时速达400公里以上。其总体设计及车体、转向架、牵引、制动、网络等关键技术都是自主研发。同时,在节能降耗、安全性、智能化、舒适性、运用经济性等方面均实现大幅提升,部分技术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一列“复兴号”,零部件有50多万个。从2013年到2017年,中车四方从顶层技术指标确定到关键技术研究,从仿真分析到试验验证,将一个个设计方案变成可行的图纸,攻克了无数道技术难关。
2018年,中车四方发力新一轮创新,“复兴号”家族再添新成员。为了满足中国高铁大运量客运需求,中车四方研制了时速350公里16辆长编版“复兴号”动车组,目前已经投入运营;时速350公里17辆编组的超长版“复兴号”,9月份进入型式试验,预计将于明年投入京沪高铁运营;时速250公里“复兴号”动车组也在今年10月开始型式试验……
通过持续创新,“复兴号”即将形成不同速度等级、不同编组形式、满足不同运营需求的谱系化“家族”,满足高铁多样化需求。与此同时,中车四方正在研发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培育满足全球竞争的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