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古树开花,香满世界”——千年瓷都景德镇焕发“年轻态”
新华社南昌11月16日电(记者吴锺昊)“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景德镇因瓷而生、因瓷而兴、因瓷而名。改革开放40年来,景德镇坚持文化与经济结合、传承与创新结合、民族与世界结合,成为世界陶瓷文化的优秀引领者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者。走进景德镇,看传统与现代交织,中国与世界交融,古老瓷都正焕发出无限生机。
古城肌理在舒展
景德镇御窑厂当下正在经历一场700多年来最大规模的保护工程。
御窑厂内中轴线和古井、御窑厂大门、北麓窑炉作坊遗迹保护房等得到清理和修复。御窑厂遗址周边13.1平方公里被划定为重点保护区,部分民居、瓷行、会馆等风貌建筑和历史建筑也被逐步修复……
这座古代皇家瓷器工厂因出产最精美的瓷器而闻名世界。但御窑厂停烧百年以来,历年的城市建设和不法分子盗挖瓷片牟取暴利,对其破坏极大。
从2002年开始,景德镇启动了御窑厂遗址保护工作。御窑厂遗址保护被列为景德镇“一号工程”。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切入点,景德镇对遍布全城的150多处老窑址、108条老街区、“十大瓷厂”老厂房等文化遗存实施系统性保护修缮,延续千年陶瓷文脉。
与御窑厂遗址一墙之隔,1.04万平方米的御窑博物馆初现雏形。这个由8个拱体结构建筑构成的博物馆用窑砖砌成,如同庞大的窑炉与四周环境浑然一体。万件珍贵的御窑厂遗址出土文物有了安身之所,不久之后将开门迎客。
“文化特色是城市的灵魂和名片,要打造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城市,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景德镇市规划局局长孙庚九说,近年来,景德镇在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过程中,着重凸显了文化要素。
走进景德镇大街小巷,大到山体壁画、城市建筑,小到灯柱、垃圾桶,一街一景、一巷一品、一桥一形,或是瓷质,或是瓷形,或是瓷事,众多过去沉没于街头里弄的历史文化元素如今重新散发光芒。
创新力“破土而出”
在物质极为丰富的新时代,80后、90后消费群体崛起,他们不再满足于工业化产品的千篇一律,开始追求手工私人订制的个性与温度。
还未到年底,工坊“山云瓷谷里”的设计团队就忙着修改贺岁产品“萌猪盘”的图纸。这只卡通粉彩“萌猪”体型如同不倒翁,身着传统“官服”,看起来喜气洋洋。
依托独一无二的手工制瓷体系,越来越贴近生活、贴近市场的精巧创意正在瓷都不断涌现,创意工厂、工作室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2017年,景德镇艺术陈设瓷产值达126.2亿元。
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非常活跃,促进了电子商务爆发式增长,陶瓷产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陈出新。
在淘宝商户徐婉的仓库里,货架上摆放着上百种陶瓷产品,从装饰摆件,到茶杯瓷勺一应俱全。在她看来,景德镇陶瓷的创新速度今非昔比,“更新太快了,一个爆款产品最多火上两三个月,还要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订制需求”。
据统计,目前景德镇从事陶瓷电商的企业9847家,在淘宝、天猫、京东等全国第三方交易平台注册有交易的陶瓷网店50148家。2017年,完成全平台电商交易额318.2亿元。
借助电子商务等渠道,景德镇陶瓷企业出口足迹遍及全世界。互联网是一个信息高速公路,它让设计超越了国界,让景德镇工匠成为了真正的世界工匠。
为中国文化代言
如今景德镇依旧是全世界陶艺家的“圣地”,每年来到景德镇的外国艺术家超过5000人,他们因为景德镇陶瓷而开始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
在景德镇乐天陶社,63岁的荷兰艺术家萨斯基娅·普费尔策讲起她与中国的缘分时说“一切都是从泥土开始的”。在来到中国之前,萨斯基娅曾将主要精力放在铜雕创作上,直到2008年欧洲铜价上涨,她开始寻找新的创作材料。
“我想到了黏土,然后就决定来景德镇,因为这里是世界上制作陶瓷最好的地方。”萨斯基娅说。从2008年开始,她每年到景德镇驻场创作两个月。她向景德镇工匠学习制作青花瓷,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1978年我到景德镇为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购买景德镇瓷器,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英国陶艺师克里斯蒂娜·安·理查兹说。从此,她便开始从事中国研究,并定期陪同艺术家朋友访问中国,40年来走遍了中国。
不少“洋景漂”还主动当起了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美国西弗尼吉亚大学的一位教授20年前来到景德镇三宝国际陶艺村参观,就爱上了这座城市,他要求自己的学生必须在景德镇修满三个学分。2000年荷兰陶艺家阿德里安·里斯与景德镇结缘。在他的牵线搭桥下,景德镇与代尔夫特从2009年起选派陶瓷艺术家互相进行驻地交流创作,最终结为了友好城市。
“景德镇就是讲中国故事的平台,传播中国声音的窗口,展示中华文化的名片,这是我们的格局和定位。”景德镇市委书记钟志生说,未来,景德镇将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更加开放的视野,不断提升开放水平,向世界讲述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