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宁11月12日电 题:描绘富民兴桂新蓝图——广西全力推进“五个扎实”新要求落地生根

新华社记者刘伟、向志强、卢羡婷

60载奋进,60载辉煌。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壮乡人民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守望相助、开拓创新,八桂大地正成为开放发展前沿。

近年来,广西全力落实中央部署,以扎实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实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建设、扎实推进民生建设和脱贫攻坚、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扎实建设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等“五个扎实”新要求为工作指针,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富民兴桂的新蓝图正徐徐展开。

激活改革创新动力 盘活开放发展之棋

经济总量从24.52亿元增长到2万亿元;工业产业从“一穷二白”到拥有10个超千亿元工业产业……60年来,广西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广西立足自身优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开放带动战略,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去年,广西与相关各方携手,打通了西部地区经广西至东盟国家的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在西部地区乃至“一带一路”中的枢纽效应逐步显现。

“从广西出海已成为西南、中南地区的理想之选。”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董事长周小溪说,川、滇、湘、黔、渝5地通过广西口岸进出口的货物货值,年均增幅约30%。

运营一年来,这一通道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参与省区由4个增加到10个,运营线路由1条发展到6条,流通货物增至41个品类。

走进广西华磊新材料有限公司,干净整洁的厂区内矗立着高大的冷水塔,氧化铝通过传送带运到车间加工。公司总经理卢达川介绍,这一项目采用最新工艺,每吨产品电耗降低1000度,实现了电厂超净排放和蒸汽的回收利用。

面对传统产业占比较大的问题,广西深入实施“三去一降一补”,加快推进糖、铝、机械、冶金等传统产业“二次创业”。2017年,全面完成钢铁、煤炭去产能任务,累计减免税费1900多亿元,一二三产业结构优化为14.2 : 45.6 :40.2,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9%。

打好精准脱贫硬仗 人民生活根本改善

自治区成立60年来,各族群众生活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向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跨越,改革开放至今贫困人口从2100万人减少到去年的246万人。

近年来,广西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和第一民生工程,全力打好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粤桂扶贫协作“五场硬仗”,近5年来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04万人,年均减贫逾117万人。

2014年,田阳县那满镇新立村村民邓大红一家5口从陇依屯搬迁到移民新村“广新家园”。“过去出门只能爬石山路,住在山里靠天吃饭,到这里之后有了水泥路,出去收猪仔、卖猪很方便。”邓大红说。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广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构建,特色农业发展成效逐步显现。今年上半年,广西第一产业增加值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是2013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3个百分点,在全国排第2位。

从收入到交通、教育、医疗等,壮乡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14个地级市中12个开通动车,直连全国18个省、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城镇化率达到49.2%,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突破3万元和1万元;旅游、体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消费成为时尚。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全面推动绿色发展

“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近年来,广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实现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

红树林有“海上森林”“海洋卫士”之称,是衡量海洋生态的重要指标。北海市委书记王乃学介绍,当地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推进红树林保护立法,不断加大对红树林等珍稀动植物资源保护力度。最新数据显示,广西红树林面积8780.7公顷,呈稳中有升态势。

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上,广西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聚焦突出环境问题,稳扎稳打、挂图作战,三年算总账,年年算细账,同时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

工业城市柳州曾是我国四大酸雨区之一。痛定思痛,柳州打响了一场持久的“环境保卫战”,全面调整工业布局,重污染企业退城进郊,能源消费结构逐渐向清洁能源转变。

“从‘酸雨之都’到环境空气质量达国家二级标准,这是柳州加快经济发展同时着力治理环境污染的缩影。”柳州市环境保护局大气环境管理科科长张传波说。

随着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健康养身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态产业加快推进,一条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发展之路在广西越走越宽。

新征程需要新担当。广西突出抓好思想政治建设,着力提高专业化水平,持续推进民主集中制建设,三管齐下、精准发力,不断激发干部干事创业动力,汇聚共襄富民兴桂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