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邀请外交部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图为新华社记者提问。新华网/中国政府网陈杰摄
11月8日是第19个中国记者节。
记者,一个普通而又神圣的职业,
有人说,当记者就是
“地球不爆炸,记者不放假!
宇宙不重启,记者不休息!”
也有人说,
“记者不在新闻现场,
就在赶往新闻现场的路上。”
还有人说,他们是
“用脚步丈量时代,用笔头呈现感动”
的一群人。
当一名记者究竟是一种什么体验?
2017年9月20日,新华社记者王卓伦(右一)、吴丹妮(右二)在云南大理进行“红色追寻·足迹”系列网络直播。
外出采访,奔波忙碌,
是他们工作中的常态,
一年365天,有300天都在路上,
这并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儿。
为了第一时间回传新闻消息,
他们常常没有时间吃饭和休息,
克服采访现场的种种不便,
争分夺秒把稿子写完。
2017年5月,新华社记者刘诗平搭乘“蛟龙”号成功下潜至4811米,水中时间8小时50分,海底作业3小时11分。
但是,
他们享受在路上的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
可以遇到各种各样的人,
聆听千姿百态的故事,
这样的人生经历,
不是谁都可以拥有的。
2016年7月,新华社记者李一博在西安市街头涉水采访拍摄。
朋友聚会,
他们总是缺席的那一个,
每次问他们在干嘛,
不是加班就是值班。
见过凌晨五六点钟的太阳,
也赏过夜晚十一二点钟的月光,
晨昏颠倒的生活,
他们已经习惯了。
新华网记者张大成在帐篷内写稿。
但是,
每次完成一篇好作品,
每次获得他人的认可,
这种快乐感与满足感,
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
2016年2月18日,新华社记者“新春走基层”采访组在甘肃省陇南市礼县采访精准扶贫工作。
他们手机24小时不关机,
微信qq永远在线,
随时保持待命状态,
即使是逢年过节,
也可能要坚守在一线。
2018年2月11日,在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史林静、冯大鹏深入基层,来到永城市太丘镇进行采风。
但是,
他们不辞辛劳,
将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时传达;
他们挖掘事实,
写出一篇篇有价值的报道;
他们走街串巷,
展现基层最鲜活的一面。
他们用行动证明着这个群体强大的力量。
2016年1月26日,政协第十一届山西省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太原开幕。图为山西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的记者。新华网付宇鹏摄
作为一名摄影记者,
大包小包是他们的标配,
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
都不敢混这行。
为什么很少看到女摄影师,
这下知道原因了吧。
2017年10月19日,十九大“党代表通道”第二场采访活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图为现场媒体记者准备采访。新华网翟子赫摄
但是,
手中的镜头就是他们的眼睛,
手指轻点,
他们用心灵捕捉细节,
用光影记录时代。
一张照片背后的含义,
远远超过了照片本身。
他们累,并快乐着。
2014年6月28日,新华社西藏分社副社长陈天湖等在海拔5500米的双湖县普若岗日冰川采访。
即使不用扛着相机,
干记者这一行也需要体力。
为了去边远艰苦地区采访,
他们常常要走几个小时的山路,
登上海拔几千米的高原,
和当地百姓住同样的小屋,
吃同样的粗茶淡饭。
2017年8月,新华社记者陈聪经过3小时的攀登,到达被称为“悬崖村”的四川凉山阿土勒尔村,采访当地脱贫故事。
但是,
当看到老人们沟壑般的脸上露出笑容,
当看到孩子们纯真的眼睛中闪烁希望,
他们觉得,
再难再苦都心甘情愿。
2015年8月,新华社记者张铖在天津港“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现场采访。
记者还是一项高危职业,
遇到灾难,
他们逆行而上;
面对黑暗,
他们揭露真相。
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
只为深入第一线,
触碰常人无法企及的真实。
2018年4月14日,新华社记者郑一晗在大马士革东北部的科研中心遭袭现场直播出镜。
但是,
当看到百姓脱离了危险,
当看到真相大白于世间,
那一刻,
他们觉得危险是值得的。
2018年3月1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邀请环保部部长李干杰就“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图为新华社记者提问。新华网/中国政府网 曲植 摄
他们就是记者!
风里雨里,
他们一直在路上,
用文字呈现事实,
用画面定格影像,
用心灵书写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