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要地位。生态文明理念不断丰富深化,环境污染治理成效显著,环境质量现状明显改善,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好转,能源资源利用不断优化,绿色生活方式全面推广,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硕果累累。据山西省统计局发布的《改革开放40年 山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全省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力、不断深入,谱写了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好转
造林成效显著,森林资源增加。从1978年山西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以来,先后又开展了太行山绿化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通道绿化、平原绿化等省级造林绿化工程,建设生态屏障,实现国土绿化。根据山西省第九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成果(2015年),全省森林面积321万公顷,森林蓄积量1.29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20.5%。与1978年清查结果相比,森林面积增加239.6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0.9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15.3个百分点。建立以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45处,保护区总面积1650万亩,其中国家级7处、省级38处。建设湿地公园48处,其中国家级12处、省级36处,基本形成覆盖全省的湿地保护网络体系。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伐加快。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不断扩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持续改善。1978年全省累计水保治理面积仅为3222.12千公顷;2017年全省累计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6484.84千公顷,全省累计治理度达到60%。
矿山恢复治理努力探索实践。2008年以来,全省恢复治理矿山数362座,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面积近600平方公里,矿区土地复垦率达到50%以上。2016年,山西成为采煤沉陷区治理试点省,力争3年内完成59座国有重点老煤矿的地质环境治理和40个重点复垦区的土地复垦。2008年以来,全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累计投入资金21.5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38亿元,地方财政投入1.74亿元,矿山企业投入18.41亿元。
绿色生活方式全面推广
大力倡导绿色出行。1978年,全省城市共有公共汽(电)车642辆,年客运量1.1亿人次;2017年,全省城市公共汽(电)车运营车辆数8084辆,年客运量12.06亿人次,县城公共汽(电)车运营车辆数6229辆,年客运量3.73亿人次。全省多个城市逐步建立起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2010年,全省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仅为103辆,2017年已达到56153辆,增长速度位居全国第一。
稳步打造绿色居住环境。“十二五”期间,全省累计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达6500万平方米,累计强制推广绿色建筑项目共有807项、2291.30万平方米,其中通过绿色建筑星级评价标识项目84项、719万平方米。2016年,全省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9.1%。2000年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2.95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20.73%;2016年,全省城市(县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63平方米,城市(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49%。
四气一体化变身绿色动力。2010年“气化山西”提出后,“四气”一体化加速发展。2000年,全省城市燃气普及率仅为47.52%;2016年,全省城市(县城)燃气普及率达到91.15%,覆盖人口1616万人,燃气管网总里程达21125公里。
改水改厕提升农村生态。2016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较2000年提高约17个百分点。2016年全省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58.77%,较2000年提高约26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