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9-31日,2018年全国少年儿童“心中有祖国 心中有他人”主题教育活动总结暨研讨交流活动在山西太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近百家校外教育单位的200余名代表参与。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沈建国,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张东燕,中国儿童中心主任苑立新,中国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副会长赵继新,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儿童处处长贺连辉,山西团省委副书记赵静,山西省少工委副主任、办公室主任张振东,太原团市委书记杜志强,北京教育学院校长研修学院教授、德育与班级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迟希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培训中心副主任、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程立耕,中国儿童中心副主任李忠明出席了活动开幕式。

在随后的主旨报告环节,北京教育学院校长研修学院教授、德育与班级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迟希新做了题为《新形势下提升青少年儿童德育实效性的实践反思》的报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培训中心副主任、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程立耕做了题为《新时代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报告。二位专家充分肯定了“双有”活动在少年儿童德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分享了在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对德育工作的新内涵、新价值、新模式的思考与建议。

北京教育学院校长研修学院教授、德育与班级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迟希新作主旨报告。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培训中心副主任、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程立耕作主旨报告。

德育:立德树人,德乃人之本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毛泽东同志就提出在教育方针中把德育摆在首位,为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而打下基础。习近平同志也说过:道德无论是对于个人,亦或是对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先要崇德修身,才能更好地做人做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里曾经很明确提出,教育应将德育放在知识教育之前;国家“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未成年人的德育建设,是党和国家新世纪,新阶段事业的发展,实现长治久安的一项重大决策。

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胜利召开,强调教育工作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德”排在第一位,德育为先。培养少年儿童的“德”,以主题教育活动为特色的校外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独特的作用。“活动是校外教育开展工作的重要形式,也是校外教育倡导的。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是校外教育一直以来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和育人方式。”中国儿童中心主任苑立新介绍说,“中国儿童中心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凝练成为‘心中有祖国 心中有他人’(以下简称“双有”),并高举这一面旗帜31年,每年设定一个与时俱进的主题,引领全国校外教育单位,深入学校、社区和家庭,面向少年儿童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实践”

北京亚运会、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公民道德建设、迎接新世纪、申奥成功、北京奥运会、汶川玉树地震、上海世博会、一带一路、新时代新征程……这些30年来国人心中最重要的记忆,都是“双有”活动的年度主题。学雷锋、中国梦、美丽中国、民族团结、继承革命传统、弘扬传统文化……这些30年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承载,也都是“双有”活动的年度主题。

2018年,“双有”活动牢牢把握“新时代 新征程”这一历史性命题,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携手百余家全国各级各类校外教育机构,在各地政府机构、学校幼儿园、儿童及家长的支持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探索。“寻访春天的故事”社会调查活动,鼓励少年儿童专注身边、关注现实,并以自主选择表达方式来呈现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春风进我家”图文展示活动,从家庭出发向家乡、国家延伸,引导孩子们以图达意、以文释图,在创作中体会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与美德相遇”儿童论坛,旨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发少年儿童对“美德”的关注、学习与思考,立德以树人。

“双有”活动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与育人目标,牢牢把握时代脉搏,结合少年儿童发展特点与需求,围绕党的重大事件和时代主题设计工作方案、策划主题活动,带领千万少年儿童听党的话、跟党走,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了实处。

德育:教育单位的使命与目标

做人的根本是道德,成才的根本也是道德。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立德树人,既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单位的使命与目标。

“双有”活动在青岛。青岛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以下简称“青岛妇儿中心”)将“双有”主题与本单位的机构定位、业务格局深度融合,获得了互相促进、有效拓展的良好效果。对青岛妇儿中心来说,“心中有祖国 心中有他人”不是一句口号、一个活动主题,而是教育理念、育人目标、发展方向的结合。他们自主创新,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基础上,设计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朴素情感、社会公德、独立意志、学会生活等7个一级指标和28个二级指标,运用课程化思维运作,将培养目标渗透到人文、艺术、科普、体育、家庭教育、安全教育等领域,参与儿童10000多人次。

“双有”活动在天津。天津市少年宫利用当地校外教育工作网络优势,牵头全市16个区少年宫,倡导“大联动”、“大教育”、“上下联动一盘棋”,将“双有”活动覆盖整个津门,陪伴着一代又一代天津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自2016年开始,天津市少年宫整合资源,组织和发动全市区少年宫、活动中心等校外教育单位,参与“童鞋奔跑”全国少年儿童爱心集结行动,所有善款将用于爱心童鞋的制作与发放。三年来,活动参与人数与社会关注度不断提高,累计捐款数额近70万元人民币,名列全国首位。“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到了慈善公益的力量,体会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

德育:全社会的责任与行动

出席本次会议开幕式的,还有来自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青少年宫协会等机构的领导及代表,他们在致辞中不约而同地表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要且必要,并与本机构的使命与目标密切相关。因此,德育工作不是哪一家、哪一个领域所能够独立实施与实现的,这需要社会各界达成共识、整合资源、协同行动。

在本次大会的案例交流中,我们将看到不同领域伙伴的呈现:南京市环境保护宣教中心将“自然小课堂”作为面向全市少年儿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抓手与载体;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秉持“儿童做儿童的公益”,面向全国持续开展“童鞋奔跑”全国少年儿童爱心集结行动;北京市西城区社区文明推进协会带来了德育活动与社区工作结合的可能性;中国儿童中心期刊总社则分享了媒体视角和互联网思维如何助力少年儿童德育工作。

学校,是对少年儿童实施有效教育的主渠道,是开展德育工作的核心和主体。然而单靠学校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学校的德育工作也面临着问题与困惑。首先,不是每名教师都经受过德育教育的专业培训,德育课的教育活动形式较单一,教育方式较贫乏。其次,学生在课堂的表现及互动少,主动学习的欲望不高,易产生抵触心理。再次,德育活动形式不灵活,学生不能到更加真实的环境或场所去体验、探索,难以进行有效的思考。

中国儿童中心作为国家级的校外教育机构,携手各地各级各类校外教育单位,以“心中有祖国 心中有他人”为旗帜,探索少年儿童德育工作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机制。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宫、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学生活动管理中心、少年之家、儿童之家……虽然各单位管理上归口不同、体制上属性不同、名称不同、级别不同,但都深深扎根于当地、扎根于当下,带动学校、社区和家庭,成为学校德育工作重要的合作伙伴与技术支持方。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课,价值观建设,应该成为“人生第一课”的核心任务。

家长的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理想信念与道德情感等方面对少年儿童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家长应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牢记“德育为先”,避免轻道德而重成绩,积极配合学校、实现育人目标。

培养但当民族复兴大人的时代新人,是全社会的责任与希望。未成年人德育工作的推进,也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努力。德育,要贯穿教育的全过程,也要贯穿人成长的全过程。这就需要跨体制、跨行业、跨领域的统一思想、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