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建重工第二产业园外景(央广网发 胡清 摄)

央广网长沙10月25日消息(记者傅蕾)走进位于长沙经开区的铁建重工第二产业园,一排新生产的盾构机正在进行最后的组装调试作业,即将运往广州用于地铁18号和22号线的隧道建设。这个全球最大的地下工程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占地1000亩,每周可以创造出两项新成果。不久前,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盾构机也从这里首次发往欧洲施工企业,应用于土耳其伊兹密尔的地铁隧道建设。

经历了近5年行业低谷的蛰伏期,长沙工程机械企业通过智能化改造升级,重回高峰。去年起,长沙三一重工、中联重科、铁建重工、山河智能4家企业同时进入“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如何由高速度转向高质量发展,长沙找到了大力推进智能制造的这个最佳切入点,长沙市经信委主任黄滔介绍,长沙率先在全国省会城市提出来建设国家智能制造中心,以智能制造统领全市的产业转型升级,计划推动530家大中型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占了长沙工业产值的60%到70%。随着长沙智能制造生态的形成,今年上半年,大概平均每两天引进一个投资过2亿以上的智能制造项目落户长沙。

改革开放40年,长沙工业从无到有到强。作为基础薄弱的内陆城市,长沙崛起的力量来源于始终保持定力狠抓工业。2005至2015年,长沙十年间GDP增长了460%,增幅领跑全国。在实现“量”的快速赶超后,长沙率全国之先发布《长沙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从“奖、补、购、投、池”等多环节,全流程构建了智能制造发展体系。从工程机械一业独大到五个过千亿产业,如今在长沙,移动互联网、工业机器人、北斗导航、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智能驾驶等一批新兴智能产业也集聚成势,不断在增添长沙工业新动力。

铁建重工盾构机生产心线(央广网发 胡清 摄)

今年6月正式开园的湘江新区智能系统测试区,致力于打造全国乃至全球的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及产业化高地,并以此为依托,加速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打造集研发创新、系统测试、智能制造、应用服务于一体的“湘江智谷”。目前,已有一汽集团、阿里巴巴达摩院、三一集团、国防科大、长沙智能驾驶研究院等10多家单位在测试区开展了130余场测试。长沙智能驾驶研究院CEO马潍说,公司转了一圈找到长沙,确实感受到了长沙敢为人先的气氛。包括造这个试车场,1200亩,有78个测试场景,是在全国是最大的。这个环境不是每个城市都有的,包括美国硅谷。在全封闭的场内可以测高速,然后测各种各样的场景,是非常珍贵的资源。

在智能制造的集聚效应下,截至目前,长沙共有智能制造市级试点示范企业330家,今明两年还会发布200家,其中“国字号”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和专项项目数量达到27家,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居第1位。长沙市经信委主任黄滔说,对于企业的智能化技术改造,将进行设备和软件以及管理咨询的全方位补助,这个力度目前是国内最大。通过产业智能化、智能产业化和智能产品技术国际化,来让长沙的产业走出一条新的模式,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