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南宁10月23日讯(记者 佟明彪) 进出地铁站不用刷卡刷手机,只需正常行走就能通过闸机完成支付。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近日在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采访时看到,由咪付(广西)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新一代基于人工智能的全态无感识别系统也已通过规模测试,并将在南宁的五个地铁站落地。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作为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行动,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创新示范基地”)正在发展成为引领南宁乃至广西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面旗帜。据介绍,目前,创新示范基地已经引进包括以色列纳安丹吉、微软、圣尧航空、东软、东华软件、捷佳润、慧云信息等47家行业重点企业和80家创新企业,累积集聚127个创新主体,培育8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广西瞪羚企业,初步形成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科技服务四大产业微集群,正从各个方面推动着本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创新示范基地展示的智能机器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佟明彪/摄
创新示范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称,创新示范基地紧紧围绕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吸引更多高端要素聚集南宁,加快培育适宜创新主体成长的土壤,已经初步形成富有吸引力、适宜种子开花结果的创新生态系统。以金融支撑为例,创新示范基地成立了多个投资基金,用于支持智能制造,创新企业,高新产业的发展,总规模达到19亿元。
黄紫丞介绍全态无感识别系统。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佟明彪/摄
咪付(广西)网络技术有限公司CIO黄紫丞表示,除了金融方面的支持,新技术在南宁更易落地也是吸引企业入驻创新示范基地的重要原因,“相比北上广等城市,南宁的技术基础比较薄弱,但作为北部湾的核心城市,南宁的发展对技术的需求是很大的,因此科技创新型的企业在这里更容易找到弯道超车的机会。” 黄紫丞称。
创新示范基地展示的无人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佟明彪/摄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获悉,创新示范基地的软环境是其重要优势之一,比如基地借助中关村的先进理念、创新要素对入驻企业提供完善的支撑,同时基地还具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和行对低廉的综合成本,尤其是南宁作为中国面向的东盟的渠道地位,让许多看中了东盟市场的企业可以在这里更好的“走出去”。
据了解,今年4月26日,南宁·中关村科技园正式挂牌,包括了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核心区、相思湖区和产业园三个部分,未来,园区将被打造成为面向东盟的科技门户、广西信息产业高地和南宁的智慧产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