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射击上成绩的起伏,李杨发现,当你觉得打得还行时,可能水平就快下来了。刚开始爬坡,会有一个快速进步的阶段。到一定程度,开始出现各种问题。处于低谷时,如果放弃,也就完了。这个阶段要剖析自己的问题,找回原来的动作,会再上一个台阶。每一次走出低谷,能力就会有一次提升。
系绳扣、200米折返跑、200个跳绳、搬25公斤的杠铃片折返跑、爬楼梯、下滑、到地面、停顿、组装枪、然后测试首发命中……这是北京市公安局反恐怖和特警总队“蓝剑突击队”日常的训练,不分男女。女特警李杨在接触训练很短的时间内,就做到了“开枪的那一刻,手不抖,首发命中”,而大多数人刚开始训练时,特别是搬完杠铃片后组装枪阶段,手会非常抖。
在射击方面小有名气的李杨,7年前刚到特警总队时,可以说是一无所长。历经磨炼后,化茧成蝶,李杨也爱上了打枪,更想一直待在反恐特警总队。
从通信技术员到特警队员 累并快乐着
“蓝剑突击队”隶属北京市公安局反恐怖和特警总队,2008年6月21日,被正式命名为“蓝剑突击队”并授旗。“蓝剑”寓意特警队员临危不惧、英勇果断、剑锋所指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2009年,“蓝剑突击队”被公安部确定为十支国家级反恐突击队之一。历经多年发展,“蓝剑”的名字响彻国内外。
最开始,李杨并不知道“蓝剑”的威名。2011年,李杨从武汉工程大学通信专业毕业,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北京市公安局,经统一分配,来到特警总队。 “最开始报考的是分局民警,阴差阳错,到了特警,才发现公安的工作内容很丰富。”李杨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所有进入特警总队的新警,都要经过一年的基础训练,再按照个人成绩和特长,分配到各个专业队,或者被淘汰,离开总队。刚开始进入总队,同批次的新警“不是全国冠军,就是有专项技能,都特别优秀”,李杨“有点犯蒙,自卑,跟人家聊都不知道聊什么。”
“不太会偷懒”的李杨很快改变了这个状况,“队长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从零基础开始追赶。在地方大学时,体育课最多测试800米、仰卧起坐等常规项目,在特警总队,训练起步就是3000米。刚开始前3个月,李杨完全跟不上节奏,别人都跑完休息了,她还差一圈。
面对差距,李杨有自己的信念和方法。规定时间完不成,先把距离跑完;搏击散打跟不上,先当活靶子,把技术技巧学会……“当时接触的都是新东西,很好奇。就像小孩子出去玩,一到家就会累了,但是过程非常开心。”李杨说。
不懈的坚持之下,李杨的状况逐渐得到改变。新警训练过半,李杨已经能跟上大家的训练节奏。训练内容逐渐转变,增加了高低墙、彩虹桥、跳绳等技巧训练,李杨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
第一次射击,95突击步枪,50米,5发子弹,李杨打出了46环的骄人成绩。当时大家觉得,这个地方大学毕业的女孩,第一次摸枪,肯定是运气好。“休息一会儿后,第二次射击,我打了49环。”当时的情景,李杨历历在目。
这成为改变李杨命运的转折点。在发现李杨的射击特长后,总队便开始重点培养。李杨也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要去最优秀的“蓝剑突击队”。
经过更加严格的训练和选拔之后,2012年8月,李杨带着自己的特长,进入了“王牌军”“蓝剑突击队”。
按照“蓝剑”的要求,新进人员需要重新训练,而且是综合训练。李杨又成了新人。射击训练的内容也更难了,92手枪、50米、35发。在射击项目中,50米是室内的最长距离。50米外,靶纸巴掌大小,一般眼神不好的人都找不到靶纸。300环是个坎儿,很多人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迈过去。
一个偶然的机会,李杨作为非正式队员参加了一次全国射击比赛的集训。碰巧的是,一位射击水平很高的前辈指点了李杨一次,“胳膊怎样摆,怎么用力。”就是这几句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李杨按照前辈的指点,动作一改,第二天效果就出来了。
“当时一盒子弹35发,经常站半小时,脚底下不能动。教完我之后没有两三天就上了300环,可能也有一点天赋在其中。”李杨说,这跟当时的心态也有关系。对自己没有过高的期待,更专注于技术。
就这样,凭借着过硬的射击水平,李杨在“蓝剑突击队”打开了工作局面。
每一次走出低谷 能力就会有一次提升
在“蓝剑突击队”,除了日常勤务,最重要的就是训练。早晨、上午、下午,一天三练,打枪常常会打到半夜。
日常训练,李杨咬咬牙就挺过来了。真让李杨觉得累的是一次参加全国比赛前的集训。当时需要参加跑步、游泳、射击三个单项。李杨没有游泳基础,从零开始学。一开始不适应游泳的换气方式,李杨想趴游泳池边喘口气再游,教练要求严格不允许。带着泳镜的李杨一边游一边掉眼泪,“那段时间太难熬了。”比赛时,她拼尽了全力,最后一项三公里,跑完整个人都瘫了,但是成绩比平时快了一分半。
除了训练强度大,李杨的成长也并非一帆风顺。
2013年年底的一天,李杨突然脱靶了。“那之前的射击都是凭着感觉打,但我知道老天爷赏的饭,迟早要吃完,当时我就想这一天终于来了。”李杨并没有放弃,开始找原因,改变训练方式,增加训练时间。通过认真思考,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训练方式,没多久,李杨从低谷走了出来,再也不是凭着天赋和感觉的射击手,这是她的第一次质变。
之后,李杨开始参加比赛,但比赛并不是单纯的射击,而是跑步、游泳等一系列综合项目后,再射击。2014年9月份,她又脱靶了。所有人开始帮她找原因,也有人劝她放弃。“当时,射击是我的强项,自由泳是我的弱项,训练时游泳练得比较多。一次与游泳教练交流时才明白脱靶的原因,射击时要求必须锁肩,而游泳正好相反。”李杨说。找到原因后,神枪手又回来了,这是她的第二次质变。
经历了射击上成绩的起伏,李杨发现,当你觉得打得还行时,可能水平就快下来了。刚开始爬坡,会有一个快速进步的阶段。到一定程度,开始出现各种问题。处于低谷时,如果放弃,也就完了。这个阶段要剖析自己的问题,找回原来的动作,会再上一个台阶。每一次走出低谷,能力就会有一次提升。
“走到低谷,别心急。只要按部就班朝着正确的方向走,都会走出来。”李杨说。
日常所有的训练都是为了等待有可能的那一天,在那一天的那一枪,必须首发命中。“虽然我们有信心一击必中,但我们都希望,那一天永远不会来,那一枪永远不开。”李杨说。
女警有自身的优越性
在反恐特警总队,女警可以称得上是万绿丛中一点红,人数约在5%左右。作为一名老队员,李杨发现,相较于男警,女警在体能和力量上可能会差一些,但是在射击等技巧性项目上,男女没有什么差别。队里的其他女警也都身怀绝技,有的摩托车骑得好,有的散打很棒。
虽然日常训练内容不分性别,但在一些突发现场中,女警可以起到男警起不到的作用,有自身的优越性。
“我比一般女生胆大,比男生心细。”李杨这样总结自己的优势。几年前,在配合刑侦部门的一次集中抓捕行动中,第一名嫌犯落网后,李杨和几名队员留下看守,其他人继续抓捕。“当时给他上的背拷,蹲在墙角,但我发现他手上有一些细微的动作,似乎在擦拭什么,强行掰开后发现手掌上是一个电话号码。”李杨说。
与射击脱靶陷入低谷相比,李杨觉得女特警的人生规划,则是更大的低谷。目前“蓝剑突击队”有8名女警,两位怀孕了。“女警怀孕,以后的路怎么走,这几年训练势必会受影响。”李杨说。
其实,这是李杨这几年一直思考的问题。她发现,即使曾经处于巅峰期的很厉害的几位师姐也多数因为怀孕生子离开了反恐特警总队,女特警的职业年龄大概在10年左右。今年30岁的李杨有个心愿,想在“蓝剑突击队”干一辈子。
李杨的丈夫也是“蓝剑突击队”的特警,在犬队工作。俩人是全局唯一一对“蓝剑”夫妻。因为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训练和执行任务中度过,俩人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即使在一起,也会选择一起跑跑步,保持体能。
女警在反恐特警总队常常受到大家的“照顾”,而丈夫对李杨要求很高,常常是李杨觉得已经挺累了,最爱的那个人却说“你还可以提高。”与工作中相反,在家里,丈夫“很会心疼人”。
李杨曾被借调到机关的通信技术部门工作一年,结束时,婉拒了留在机关的邀请,选择回到“蓝剑突击队”。丈夫也支持李杨的决定。因为特别喜欢打枪,李杨想在宝贵的青春年华多练练射击,“以后有的是时间坐办公室。”
丈夫特别支持李杨的工作,“他不希望家把我牵绊住。”对于将来怀孕生子的生活,李杨有些纠结。她考虑将来怀孕生子后,尽量能多陪伴孩子,等孩子上学步入正轨,再回到反恐特警总队。“身体素质都是好解决的问题,最关键的问题还是时间,但是没有先例。”李杨说。
除了长远的打算,李杨会不断给自己设置小目标。今年的小目标,李杨想和丈夫合作一个射击和警犬相结合的精品科目,展示女特警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