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险峻地势孕育出巴蜀人的果敢和坚韧,红色历史熏陶下的一代代四川女性,对党和革命事业有着天然的信念和魄力。
2018年8月底,本刊记者团赴四川采访,体验蜀道之难,感受革命之红,记录新时代的巴蜀姐妹开拓进取,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的美好生活。
战旗飘飘,铺展美丽乡村新画卷
从成都市区向西北驱车四十多公里,记者来到郫都区(原郫县)唐昌街道战旗村。这片位于青城山脚下、柏条河畔的川西秀美村落,是四川省集体经济十强村、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走在宽敞整洁的道路上,绿树成荫,秀竹青翠。排列在绿荫中的白墙青瓦小楼,是村民们的住所。
战旗村广场上,有不少各地慕名而来的参观团围着讲解员,了解战旗村的发展历史。
战旗村原名集凤大队,1965年在兴修水利、改土改田的建设中成为一面旗帜,取名战旗大队,后改为战旗村。战旗村广场最显眼的位置矗立着一面石碑,遒劲有力的红色字体镌刻着这个村共同的记忆:“2018年2月12日上午,晴空万里,艳阳高照。习近平总书记乘车来到战旗村,在精彩战旗展厅购买了一双唐昌布鞋,高兴地观看了村民们照全家福,写春联,做汤圆。战旗村里喜气洋洋,村民们兴高采烈地围在总书记身边。习总书记和大伙纷纷握手问候,他声音洪亮地说:‘战旗飘飘,名副其实’。”
作为一个乡村振兴明星村,战旗村究竟有什么独特的振兴“秘诀”?总书记的关怀,给大家带来了怎样的激励和鼓舞呢?
“总书记的关怀让我们信心更足了”
唐昌布鞋非遗传承人赖淑芳(中)和郫都区妇联干部温暖相聚
在战旗村特色旅游项目“乡村十八坊”文化街,记者见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唐昌布鞋的传承人赖淑芳大姐,总书记买的那双布鞋,正是由她制作的。赖大姐系着围裙,前一分钟还在烧菜做饭,后一分钟就跑到前屋的店面给顾客包装布鞋,十分忙碌。
唐昌布鞋来头不小,它脱胎于明朝时期的包边千层底布鞋,属于川西毛边布鞋的一种,需要经过32道工序方能完工,其中毛边槽眼布鞋鞋底、鞋帮等基础工序是川西独有的。
从1980年进入制鞋厂工作,到2000年自己开店,赖淑芳已经记不清做了多少双鞋,但所有的鞋都不如那双42码的男士布鞋让她难忘。“当时见到总书记我非常激动,我拿起一双布鞋问能不能送给他。总书记接过布鞋笑着说:‘送不太好,我花钱买一双。’总书记问我多少钱一双,我说160元,他就给了我200元。我没有零钱找,他说大过年的就当是红包钱。”说起当天的场景,赖淑芳依然难掩兴奋和喜悦。
赖淑芳用一辈子坚持做好一件事,就是把唐昌布鞋的技艺发扬光大。“总书记的关怀让我们信心更足了!”自从总书记买了她的布鞋,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明显多了,销量翻了近一番,生意越来越红火。
如今的唐昌布鞋已经不止是一门手艺,更是当地带动居家灵活就业的产业。战旗村办了农民夜校,和成都技师学院协作办学,村妇联还组织了面向妇女的唐昌布鞋技艺培训。只要对做布鞋有兴趣,都可以经培训后上岗,在家制作布鞋,每月能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还能兼顾照看老人和孩子。
赖淑芳对记者说,能让妇女在家就业很有意义。她一直认为女人要自立自强,要有一门能安身立命的技艺,有独立的经济来源,这样日子才能过得更安心,更舒心。
“把四川的农产品卖得更远”
热辣的郫县豆瓣、鲜香的藤椒油、古朴的川西盆景、呆萌的熊猫文创……记者在京东云创空间展示厅看到花样繁多的郫都区特色产品。通过京东云创空间的包装和打造,走出乡村,通过网络卖到全国。
“总书记鼓励我们要用好互联网、打开产销路子,我一定牢记这句话。”85后的漂亮川妹子,京东云创空间郫都区负责人张小娟告诉记者。2月12日,在“精彩战旗”特色产业在线服务大厅,张小娟曾代表京东云创空间向总书记作汇报。
张小娟大学毕业后,在几家大型企业做过高管助理,积累了营销知识。2017年6月,她抱着把家乡优质农产品卖到全国的想法,开始自主创业,在郫都区建立了京东云创空间。她的公司和京东电商平台合作,依托京东的消费大数据进行市场分析,摸清消费者喜好,对农副产品进行品牌打造、升级优化,通过京东电商平台销售。2017年经她服务的农副产品销售额达2000万元,真正走出了乡村。
张小娟的得意之作是萝卜干和郫县豆瓣。她与郫县豆瓣公司建立调味品协同创新中心,开发出郫县豆瓣蘸粉和豆瓣香菇菜两种新品,销售额突破150万元。郫都区特产萝卜干爽脆鲜辣,非常好吃,起初只能在当地菜市场见到。张小娟通过京东大数据摸清了消费者的口味、包装和规格等喜好,将萝卜干重新包装,依托京东电商平台销售,不仅卖到了全国,还大受欢迎。
张小娟还是郫都区妇联兼职副主席。她经常在妇联举办的各种女性创业活动中,为创业女性答疑解惑,帮她们开拓线上市场。她的京东云创空间已经成为成都市巾帼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她的公司员工从年初的十几人增加到三十多人,服务了42种农产品,服务面从郫都区拓展到了成都和重庆。张小娟说,产品赢得市场,才能带动产业,增加就业,助力乡村振兴。“我会牢记总书记嘱托,继续奋斗,把四川的农产品卖得更远。”
“党建火车头动力十足”
来到战旗村党群服务中心,记者见到了村党总支书记高德敏。提到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战旗村的发展历史和党建经验,他兴致勃勃地谈了一个多小时。
高德敏回忆说,这辈子最感到幸福和光荣的事情,就是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每每想到当时的情景,他依然激动不已。
当时总书记一行的车辆停在了战旗村广场。他紧紧地握住了总书记的手,“总书记的手很温暖,很厚实,这让我紧张的心情一下子放松了。”高德敏的普通话说的不够流畅,说四川话又担心总书记听不清,“我试着问总书记,我用四川话汇报好不好?他笑着点点头说:好!”这让高德敏倍感亲切。
“战旗村怎么来的?”“发展集体经济老百姓怎么得实惠?”“党组织战斗堡垒怎么打造?”总书记一边认真听介绍,一边仔细看展板,还不时提问。高德敏在向总书记介绍党员“三问三亮”工作法时,总书记点头肯定道:“这个好。”高德敏记得,总书记还询问了村里给百岁老人每季度发放900元生活补贴的事。“一个大国领袖,关心这么实、这么细的事!”高德敏感触很深。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高德敏说,战旗村的发展离不开党建引领。战旗村的党员们要做到三问三亮。“三问”是:一问入党为了什么?二问作为党员做了什么?三问作为合格党员示范带动了什么?而“三亮”则是,亮身份、亮承诺、亮成绩。要求党员们平时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每个党员都要起带头作用,真正成为村民们的主心骨。
村妇联在推进乡风文明,涵养好家风方面,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村妇联主席任绪瑶介绍说,战旗村以农民夜校为阵地,请老师讲授传统文化、家和之道,也讲解劳动技能和维权知识,深受欢迎。郫都区妇联兼职副主席、郫都区女性素质培训基地“弘德淑苑”负责人翟苑宏就曾在农民夜校开课讲授“巾帼文化与女子国学”。翟校长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家庭模式是“耕读传家”,既要有耕来维持生活,又要有读来提高家庭的文化水平。乡村振兴需要既懂得中华农耕文化,又拥有现代知识技术的人才,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是美丽乡村的精神内核。
在乡风文明的良好氛围熏陶下,战旗村的村民家家都有《三字经》、《增广贤文》等国学经典,经常举办国学诵读等活动,村民们共同营造耕读传家、父慈子孝、诚信重礼、友善淳朴、守望相助的战旗新风尚。
脱贫攻坚,巾帼行动结硕果
巴中市位于绵延的大巴山深处,当年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曾经的崇山峻岭是红军积蓄和发展力量的天然屏障,如今却受困于山高路远成为贫困地区。
坐火车转大巴,行高速走山路,记者辗转来到国家级贫困县——通江。一路上,随处可见“精准脱贫,不落一户一人”、“立下愚公移山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口号……县妇联主席何敏告诉记者,在党委领导下,全县妇女有信心实现“摘帽”的目标。
妇女们的信心从何而来?跟随妇联主席,记者走访巾帼创业基地,深入山林间的村落,看到一张张红彤彤的笑脸,听到一阵阵自信欢快的呼声。广大妇女充满脱贫的热情和干劲,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的明天。
居家创业,红色融入致富路
帮助姐妹们早日脱贫是冉建华的心愿
“带着孩子工作”,是许多职业女性的心愿,也是通江县巾帼创业带头人冉建华的心愿。这源于她深知,母亲对呵护孩子成长的渴望。年轻的时候,她为了改变贫困生活外出打工,把年幼的儿子交给公婆照看。
有一次,儿子在山上玩耍时摔了下来。公婆怕冉建华担心,把情况说得比较轻,她回家后才知道,儿子撞破头缝了22针。她暗下决心,无论如何都不会再去远方打工,一定要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不去打工,又想过上好生活,冉建华对未来有些茫然。闲在家里时,婆婆教她做刺绣,她学得很快,并开始靠卖绣品赚钱。一次,她在成都看了一场蜀绣展览,仔细对比后发现婆婆教她的正是蜀绣技法。她和婆婆的绣品并不差,却卖不出好价钱。于是她一狠心,拿出全部积蓄系统学习了蜀绣。
冉建华基础不错,好学又热情,被一位蜀绣非遗传承人收为弟子,刺绣技艺更上一层楼。她的蜀绣作品在各个比赛中多次获奖,渐渐小有名气。许多人认为她会去大城市发展时,她却转身回到通江县开办公司,并与妇联合作建立了创业基地,免费为贫困妇女进行蜀绣培训。
“不为别的,就是希望能把妈妈留在孩子身边。”冉建华保证,学成之后可以来她的公司工作,工作时可以把孩子带在身边,公司绣房常常会有孩子萦绕,既热闹又温馨。
冉建华的一片赤诚,赢得了姐妹们的信任。妇联改革时,她被选为兼职副主席,这更激发了她的责任感。为了让姐妹们的绣品更有市场,她积极开发特色产品。巴中的红色文化,是她的灵感来源。她曾怀着激动的心情,创作了“赤化全川”的石刻风景刺绣,一针一线都蕴含着巴中人的红色情怀。
能力越大意味着责任越大,冉建华对接的贫困户,逐渐扩大到了17家,其中有几家已经实现了脱贫致富。她有两个心愿:一个大心愿是借助传统蜀绣推广红色文化,一个小心愿是让当地的贫困姐妹全都富裕起来。
凤凰回巢,乡情律动深山里
以冉建华为带头人的蜀绣创业基地,在通江已经小有规模,但能辐射的范围依然有限。山区的交通依然是个问题。扶持乡村女能人,因地制宜发展创新产业,带动和辐射山区村民脱贫,成为通江县妇联的重点工作。
如果不去一趟,记者不会知道山区的路到底有多曲折。钻山洞穿树林,小转弯接着大转弯,一会儿上一会儿下,当最后在山顶停下来时,已经有点分不清方向。在这里,记者见到了毛浴镇干溪村养殖专业合作社社长谢雨航,她也是村妇联的兼职副主席、,还担任妇女促进会会长。
谢雨航说如今来她家已经算是“一路畅通”,多年前路还没修好的时候,她去县城需要凌晨起来翻山,天快亮的时候才能摸到马路边。现在急性子的她骑摩托车不到一个小时就能到山下,被妇联姐妹们笑称为“干溪村第一速度”。
2015年谢雨航回乡创业,此前在一家劳务公司做高管,收入丰厚。但她经常在想:“这么多人都跑去外地打工,为什么不能用双手建设家乡?”她认为交通是最大的限制,“人和产品出不去。”
当谢雨航听说村里通路之后,立马辞去工作,带着所有积蓄回来创业:“国家把路都铺好了!就差我回来建设了!”回来后,她风风火火上马了养殖土鸡的项目。结果——“赔了!”她叹了口气,“想得有些简单,也没有好好学习养殖技术……当时很受打击。”
关键时刻,妇联“看好”她,援手帮扶她。谢雨航有文化、有能力,是村民眼里的“回巢凤凰”,她还有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热情,是精准脱贫过程中不能缺少的人才。妇联姐妹不仅时不时去宽慰她,还联系当地农业研究所和养殖公司,向她推荐了养殖种兔的项目。
经过妇联推动,谢雨航带头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如今她经常住在山顶上,因为这里有她的八百多只爱兔,也是这个贫困村的集体财产。有了上次养鸡的教训,她按照科学方法精心照料,特别是种兔生小兔的时候,她晚上就睡在兔笼旁边。
如果顺利的话,这些种兔在今年底会给谢雨航和乡亲们带来20万元的收益。有妇联作后盾,有乡亲们的支持,她时刻能感到心中有一道光和一股力量。
精神引领,文明扶志添信心
带领群众脱贫过程中,妇联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在个别贫困村,村民习惯了接受各项帮助,有了等靠要的思想,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从某种角度说,这可以称为“精神贫困”。在红色文化的画卷中,妇联找到了破解难题的答案。
继承红色精神的通江县女子攻坚队充满激情和活力
1932年底,红军在通江县成立了第一支妇女武装——妇女独立营,驰骋川陕苏区,谱写巾帼壮歌。通江县妇联受此启发,以兴隆乡为试点,抽调上百名妇女干部,组建了女子攻坚队,13个小队举着红旗分赴13个村,倡导文明健康新风尚。
砖石村是兴隆乡最偏僻的村子,几十户村民散落在山林中,从这一家到那一家,有时要翻两个山坡走十几里路。平时村里有什么事,村长都是打电话挨个通知,很难聚齐所有的村民,大都是各过各的日子,村集体缺少凝聚力,有些脱贫攻坚的行动也迟迟落实不下去。
攻坚队员不怕路远,翻山越岭拜访每一家,发挥女性亲和耐心的优势,详细讲解每一项政策。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小队长吴昊发挥她在县宣传部门工作的优势,联系了电视台报道村民在脱贫过程中如何改变精神面貌。
听说电视台要来,村民一下子有了兴致,摒弃陋习、树立新风、美化庭院……不仅成了热点话题,也影响和改变着村民的行动。电视台来的那天,全体村民都穿着最干净的衣服,举止中流露着精气神。
在镜头和记者面前,村民集体宣誓要做文明新村民,知政策懂感恩,实现脱贫目标。
精神面貌不像修路开山,成效一眼就能看到,靠的是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带动。潮渔村攻坚队,善于利用党员家庭的模范作用,积极树立和表彰典型,向周围辐射文明风气。
农闲之余,攻坚队把农村生活场景变成搓玉米、套被套等小竞赛,评选劳动能手、家务能手等,寓教于乐倡导村民勤奋自强,用双手建设美好生活。扶贫政策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化作脱贫的信心和勇气。
鱼池村、漂草村、五狮村……每个村子都有说不完的故事。哪里有贫困群众,哪里就有女子攻坚队的身影。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兴隆乡的变化,是通江县妇联决胜脱贫攻坚的成绩,也是巴中市妇联引领妇女姐妹听党话跟党走,同步全面奔向小康的缩影。
双创服务,打造蓝海“妇”字号
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城市,广大妇女都是妇联服务的对象,也是妇联的力量来源。省妇联在改革过程中创新思维,变工作对象为工作力量。一方面,充分发挥基层妇联执委作用,让她们扎根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另一方面,各级妇联延伸服务,拓展新的工作区域,让每个领域的女性都能看到妇联的旗帜,调动和发挥广大妇女的积极性。
近四年来,省妇联在高校开展了“春蕾绽放——女大学生思想引领项目”,示范引领她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家庭观、恋爱观。女大学生们具有创业创新的激情,妇联的创业孵化项目也应运而生。创业蓝海中,“妇”字号护航青春飞扬。
你来我往,女大学生回娘家
对于许多尚未走入社会的女大学生来说,妇联是熟悉而陌生的。熟悉是因为妇联和共青团一样是群团组织,活跃在人们的身边;陌生则是因为在校园里,女大学生很少有机会直接接触妇联。
妇联改革以来,省妇联主动出击联动各大高校,开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拉近了女大学生和妇联的距离。2017年11月25日,省妇联“巾帼心向党·建功新时代”——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妇联进高校宣讲活动在四川大学启动。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许静作了精彩分享。
因为自身从事媒体工作,许静对文化领域的内容尤为关注。她认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她鼓励女大学生争做新时代的新女性。
这场报告会,给四川大学的陈君兰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一次近距离领略女代表的风采,就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也好奇妇联能汇集优秀女性的神奇魅力。2018年“三八”妇女节,她报名参加“2018,四川妇联邀你回娘家”活动,走进了四川省妇联。
参观时,一张男女平等的宣传画唤醒了陈君兰的回忆。她来自农村,小时候经常可以看到村里类似的海报,日益改变着重男轻女的思想。从家庭儿童部到发展部,从法律咨询服务室到新媒体工作室……陈君兰才意识到,妇联做了许多服务妇女的实事。她激动地表示:“这次回娘家,让我感受到新时代女性的责任和使命。今后,我将以优秀女性为榜样,用奋斗创造幸福。”
几年来,省妇联开辟高校工作领域,亮出旗帜、发出声音,让女大学生有了情感依托,也有了精神上的“娘家”。
激情创业,孵化孕育产业
郑胜兰(前排左三)打造“创女时代”孵化平台,陪伴姐妹们搏击商海
被妇联走进高校活动感染的,不仅有女大学生,还有参与其中的年轻人。郑胜兰从英国留学回来后,机缘巧合参与到了“春蕾绽放创业微计划”中。
2015年初,郑胜兰怀着女性抱团发展的理念,发动了身边有能力的姐妹,建立了致力推动女性创新创业的平台“创女时代”。她们与妇联携手积极开展线下活动,两年多帮助228个女性组织、企业等注册发展,女会员达到一万三千多人。
许多从这里走出去的创业女性,已经成为行业里的佼佼者,实现理想的同时也开创了新的产业,党建萍是其中之一。她的“情针意线”蜀绣工作室建在战旗村一座有百年历史的院落里。一进门,墙上挂着一幅绣品:篱笆前、竹林下,一位绣娘坐在自家院落悠闲地刺绣。描绘的是老一辈蜀地绣娘的生活环境,这也是她梦想中的生活。
创业前,党建萍在当地蜀绣工厂工作,对蜀绣十分热爱。但是她发现市面上的蜀绣作品价格较贵,受年轻人欢迎的样式较少。蜀绣源自民间,应该回归生活。把蜀绣做成人人都能买得起的伴手礼,让它变得简洁、实用、生活化,成了党建萍的创业思路。郫都区妇联给她提供了工作室场地,这座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川西院落,租用前两年免租金。为保持纯木质民居原貌,还用同质同色的老料进行修补,依然古朴雅致。
手表、夜灯、耳坠、包包、口红壳……党建萍把蜀绣做成了“小而美”文创工艺品。与水墨画结合,她还开发出了水墨蜀绣系列墙画。画家一笔,绣工千针。远看这些水墨墙画就是一幅笔墨横姿的山水画,近看才发现精妙绣工。
时代在不断发展,从最初的分享培训,到帮助女性创业,郑胜兰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为女性创业者服务。她认为女性的创业项目都是消费升级和服务行业,最适合生长的地方其实是社区,便推出了“创女馆——家门口的创业场”,打造街道社区中的载体,立足于双创服务,解决女性兼顾家庭和工作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创新维权,护航家庭幸福
新时代的女性向阳而生,幸福笑脸的背后也有妇联的支持和保障。
普法微课,互动交织维权网
在四川省妇联,一只身穿小红裙、头戴蝴蝶结的卡通熊猫形象随处可见,这是新媒体矩阵“天府小妹”的吉祥物。省妇联权益部长张露薇说,妇联一直在探索低成本、传播快、覆盖广的创新普法模式,以天府小妹微普法为代表的“互联网+普法”应运而生。
今年,省妇联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四川幸福女性中开办“天府小妹微普法”栏目,用灵活多变接地气的形式,结合社会热点和典型案例进行普法宣传。以每周一期的速度更新了24期,阅读量达七百多万人次。
省妇联还依托百度地图和腾讯地图,分别在省妇联官网和官方微信建立覆盖全省的妇女儿童“维权地图”,群众可以依据地图定位,寻找附近的妇联维权站点,获得及时的帮助。
省妇联积极推动或联合法院、民政、司法等部门建立妇女儿童维权(家事)法庭、反家暴报警点、庇护所、家暴伤情鉴定中心、妇女儿童维权站点、婚姻家庭纠纷调解机构等各类妇女儿童维权阵地,针对妇女姐妹的不同需求,开展特色化的维权服务。
家事审判改革,法院助力解纠纷
法院的家事审判改革对保障妇女合法权益意义重大。为了了解家事审判如何通过细腻温和的工作方式从源头疏导情绪化解家庭纠纷,记者采访了全国家事审判改革试点法院——广安区法院协兴法庭。协兴法庭以川东民居形式建造,院内遍植绿竹,古朴静谧。门前石墙上刻着一句话:“没有家庭不行,家庭是个好东西。”落款是邓小平同志。
广安区法院副院长蔡琼介绍说,这句话是小平同志在1992年视察珠海江海电子有限公司时谈到的。如此设计,是为了让来离婚的夫妻看到小平同志的话,走进竹林民居,心情能平静下来。
协兴法庭位于广安市广安区邓小平故里协兴镇,从2004年开始,就以主要审理家事案件的特色法庭模式运行,2016年广安区法院被确定为全国家事审判改革试点法院,协兴法庭就专门审理广安城区及所辖13个乡镇的家事案件。由于办案人员都是女性,又被称为女子法庭。女性的耐心、细心和温柔,在调解工作中更显优势。
自从协兴法庭成为家事审判改革试点以来,480件案子尚未进入诉讼程序就被成功调解,家事案件经调解,撤诉的比例达91%。每段破镜重圆的感情背后,都有法官们的辛苦付出。
法庭变“会客厅”,温馨亲切
记者看到,调解室布置得十分温馨,桌上摆着写有妻子、丈夫、妇联等身份的“亲情桌牌”,墙上照片中有个小女孩眼神满是恳求:“妈妈,别离开我。”资深“调解能手”周慧明法官说,有的夫妻被这幅照片打动,打消了离婚的念头。诉前调解失败的案子会进入“会客厅式”家事审判法庭。房间宽敞明亮,窗外就是竹林,像是把家搬到了法院。这么设计,依然为的是用环境和细节消除双方对抗情绪,在诉讼中继续调解。
法官介绍说,这里还有多功能观察室。孩子能在其中以放松的状态和父母相处,天花板一角有个摄像头,法官在隔壁通过摄像头拍摄的视频,观察孩子和父母最自然的相处状态,判断孩子和谁更亲密,离婚后由谁抚养更有利。
协兴法庭走廊最显眼的位置,是习近平总书记“三注重”的重要论述。法庭的一层解决纠纷,二三层还设有家庭家风家教基地。蔡琼副院长说,用真实案例警示家庭破裂对孩子的身心损害,家庭家风家教课堂设在法院其作用更加独特。家和万事兴等传统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