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刚过,早晚天气已渐凉爽,江苏省海门市悦来镇永平村的崔协贵、陈茂英夫妻俩还保留着一贯的勤俭持家风范,一早起床便摆弄起家里的几分田。田里的青菜、萝卜、白菜长势喜人,“当了一辈子农民,就是离不开这个田。”77岁的崔协贵爽朗地笑着说,“儿子女儿都要接我到城里住,但我还是爱在农村,屋旁有田。子女们孝顺,给我砌起了这四层小洋楼,我们老两口活得很幸福。” 

崔协贵全家合影。

40 年弹指一挥间,40 年沧桑巨变。正如崔协贵所言,夫妻俩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陈茂英清晰地记得:“当年,我们夫妻俩每天骑辆独轮车,带着干粮,跑到几十里外的荡里种地,后来连生了4个小孩,生活更加吃紧,靠生产队一天几个工分,只够口粮,手里没钱,供孩子们上学的钱都不够。” 

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可夫妻俩认为,再穷不能穷孩子的教育,他们在家附近搭了几间简易猪棚,养了几头老母猪、三四只山羊,靠下小崽卖钱来贴补家用。女儿崔兰平对当年的日子记忆犹新:“我们兄弟姐妹放学回家后都有各自的任务,割羊草、煮猪食、烧夜饭、扫地,忙完家务才开始做作业。”那时候,大哥崔维成最怕春天,“因为一过冬,粮食就不够吃,有一次家里断粮了,乡亲们给我们送来几个山芋,这才解了燃眉之急。”小弟崔维平则最盼望过年,“只有过年时才有新衣穿,才能吃上一顿米饭加红烧肉。”崔维成说:“父母总是说自己吃饱了,笑着把饭推到我们面前,其实,我知道,家里口粮根本不够吃。” 

崔协贵家的住房新旧对比图(下图为旧宅)。 

1978年恢复中考,作为崔家的长子,崔维成暗暗在心中给自己定了三个目标:一是考上海门中学;二是考上大学;三是当一名科学家。就在那一年,他如愿考入海门中学,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每学期开学,父亲都骑着自行车带着我,把我送到35 公里外的校门口。 

高中时,我勤奋苦读,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1981年,崔维成顺利考上了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固体力学专业,实现了第二个目标。在他的带动下,1985年,老二崔维兵也考上了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我进入航天设计院从事建筑设计工作,20世纪末转入航天工业总公司航天科工集团工作,负责整个集团的经营计划制定和运行数据分析等工作。”崔维兵说。

“小时候,我就对浩瀚的夜空有着无尽的遐想和浓厚的兴趣,后来能直接参与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基础设施工程的规划和建设,亲身经历多次导弹试射现场,我感到无比自豪。”崔维兵坦言,从2003年神舟一号飞船升空到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作为提供配套项目的一名技术管理人员,他参与和见证了我国航天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和举世瞩目的成就。 

而在崔维兵心中,最为崇拜的偶像是大哥崔维成,“从清华毕业后,他在英国求学多年,学业有成,虽然导师竭力挽留,他还是毅然放弃国外良好的科研条件和优厚的生活待遇,选择回来报效祖国。” 

维成手写家国寄语。 

2002年,科技部将深海载人潜水研制列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重大专项,启动了“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自主设计和研制工作,崔维成所在的中船重工702所承担总体设计和集成的任务。从2009年至2012年,“蛟龙号”接连取得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和7000米级海试的成功。“蛟龙号”首次开赴中国南海进行海试时,却遇上“莫拉克”台风,“当时船在海面上颠簸得厉害,我们两位准备下海的船员出现了很严重的晕船症状,他们没有向我做出口头申请,我们遇到了无人可派下潜的情况。”紧急关头,作为“蛟龙号”第一副总设计师,崔维成主动提出了下潜申请,“在甲板上进行了两个小时的逃生培训后,和另外一名海试顾问丁康一起,分头带两名船员依次下潜”。 

没有任何下潜经验的崔维成竟成了“蛟龙号”下潜的第一人,他带领的团队也圆满完成了中国首次7000米深的海洋探测。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崔维成“载人深潜英雄”称号。但是,崔维成探索的脚步并未停歇,“目前,我担任中国首个万米级载人潜水器‘彩虹鱼’号总设计师,向11000米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极限深渊发起挑战,我相信,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第一个研制出万米级全海深作业型潜水器的国家。” 

 

崔协贵、陈茂英夫妇和他们的四个子女。 

看着哥哥们取得的非凡成就,崔兰平、崔维平喜在心中,“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姐弟俩也赶上了好时候,在苏州经营一家印染企业,生意红红火火,家庭和谐美满。”崔维平说,“父母在老家住习惯了,不愿意跟我们去城里住,我一有时间就回家陪陪父母,为他们做可口的饭菜,带他们旅游散心。” 

崔协贵70岁生日时,4个子女决定为父亲办一场声势浩大的生日宴会,这一提议却遭到了父母的坚决反对,“有这个钱不如拿出来花在村民身上,造福全村人。”4个孩子立马会意,一合计下来:崔氏三兄弟拿出8万元,委托村里修了一条近500米的水泥路,又汇给村里10万元用于道路建设,崔兰平和丈夫拿出了40万元积蓄为邻村修了一条2公里长的水泥路。 

爱的传承、德的传递,优良家风在这个普通家庭中代代相传。崔家的孙辈们也都学有所成,27岁的大孙女是香港大学的博士生,大孙子是国际航空公司的飞行员,另外两个孙子一个在知名学府念大学,另一个在苏州也事业有成,他们的心中都秉承着崔家的家训:读书不仅为自己和小家读,更要为国家和社会做有用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