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武船青岛海西湾基地。(资料照片)

倒逼“下海” 成功打入国际市场

2018年10月5日上午,武船集团双柳基地为新加坡公司建造的40米多功能支持船首制船,缓缓驶离南通如皋码头前往新加坡,实现圆满交付。

40米多功能支持船属于浅吃水经济实用型工作船,主要服务于近海、浅吃水区域,可实现海上船员运输、一级对外消防、货物供应等功能。武船建造的这艘多功能支持船,经受住了各种严苛测试。

2018年初,这艘新船舶经过两天试航,19项试验项目全部一次性报检合格,其性能指标、建造质量和外观效果均得到了船东、船检等多方的高度赞誉。良好的口碑带来的直观效益是:武船开始深入开发浅吃水经济实用型工作船市场。

这只是武船众多新开辟业务领域之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武船的所有产品主要用来保障国家保障军队的需要,市场的份额很小。”杨志钢介绍。

改革开放的春风,为武船打开新的发展机遇。

事实上,上世纪80、90年代,全球造船行业步入萧条期。面对生存压力,武船坚定走转型升级之路,除传统军船生产外,更多向附加值更高的民船、非船市场迈进。

民船领域,武船的高端海洋工程船业务是被国际市场“逼”出来的。

2003年,一次偶然机会,武船接到希腊船东带来的高端海工船合同。根据合同要求,船型设计和生产设计都要企业自行完成,国内没有类似经验;船上很多设备安装都是武船未曾涉足的领域,有些甚至是国际首创……

严苛的合同条款倒逼武船自我革新,机遇和挑战同时摆在面前,武船选择了“啃硬骨头”。

为改变武船过去传统的生产和管理模式,适应国际市场要求,武船专门编制《出口船建造管理规范》,从合同承接到海上试验再到售后服务均做出详细规定。这一举措对后来实现高端海工船建造标准化、程序化和规范化起到积极作用。

武船船坞中驶出的高端海工船,在系统功能、装机容量和拖桩能力上逐渐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随着时间的推移,竞争激烈的国际造船市场逐渐成为一片“红海”,搏击浪潮多年的武船意识到,主流海洋工程钻采设备才是未来海工装备制造业的富矿。2008年,在杨志钢的主导下,武船开始拓展海工装备主业,打入高端海上钻井采油设备领域这片“蓝海”。

2009年,以海洋工程装备建造为主的武船青岛海西湾基地投产。为快速抢占市场,武船请来新加坡管理团队,严格按国际市场要求改革管理体制,当年便取得美国船级社海工体系认证,并逐渐获得国际客户的认可。

2011年,武船一举拿下巴西国家石油公司深海浮体项目。巴油项目的顺利承接、建造和交付,让武船一跃成为国际知名的海工装备制造厂。

回顾改革开放之路,杨志钢认为,武船的改革不仅是体制机制的变化,更是突破空间限制,从大江走向大洋,从民船走向海工,生产制造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的过程。

2016年,武船与北船优势整合,打造“新武船”,双方统筹资源,优势互补,形成1+1大于2的效应。资源整合后的新武船在研发设计、生产能力运用等方面迈上新台阶。

如今的武船一个总部、两大基地,全面具备军民融合的资质和能力。武昌总部是武船的技术中心和决策中心,是军工军贸、公务船研制基地;武汉双柳是国家重要的出口船、公务船、豪华游艇等船舶建造基地,也是国际一流的桥梁和重型装备制造基地;青岛海西湾基地是海工装备、大型船舶、FPSO(即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被称为“海上石油工厂”)国际化建造和总装基地。

<  1  2  3  4  5  6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