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2日下午,在江苏徐州视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马庄村王秀英的香包工作室,看到村民们手工制作的特色香包,连连称赞“真不错”“很精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80岁的王秀英老人依然历历在目,“那天的情形,这辈子是忘不了啦。”
“习总书记来到我们这个巾帼手工加工点,看望我们这些制作特色中药香包的姐妹们,还坚持花30元钱买了一只香包,真是太亲切和蔼了。”回忆起来,王秀英仍激动不已,“总书记鼓励我们要将中药香包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现在我们的香包更火了,订单供不应求,来学艺的徒弟更多了,还带动了大量农村妇女就业,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定能够代代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王秀英既是制作中药香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是全国妇女手工编织协会会员,她的作品曾参加第22届义乌国际博览会,广受好评。虽然已是高龄,但戴上老花镜,坐在堆满布料的工作室里,和徒弟们一起穿针引线,王秀英便精神抖擞。
王秀英展示新开发的“撸起袖子加油干”产品。
信心坚定,传统文化传承开拓新思路
总书记的肯定和鼓励,让王秀英信心更加坚定。虽然年届八十,但她仍然干劲十足,在扩大香包加工基地的同时,今年4月29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秀英香包传习所开业。这所传习所具有研究和传播功能,平时开展培训、加工和展示活动,旨在挽救和保护民间香包技艺,传承和发扬民间香包文化。王秀英说,传习所集实物性、开放性与研究性于一体,并以此区别于传统的博物馆,传习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保护、抢救传统民间香包技艺,更重要的是激活、再生传统民间香包中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传统,实现对民间艺术遗产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和传承。
在传习所,王秀英老人接待了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的手工爱好者。在传习现场,王秀英都会亲手把她多年制作香包的手艺和经验传授给前来观摩学习的学生们,认真耐心、不厌其烦地为他们讲解示范,希望学生们都能够感受到中国民间艺术的魅力,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更远、更广的领域。
订单供不应求,带领妇女姐妹共同富裕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来过之后,王秀英香包工作室的工作人员就更加忙碌了。
一夜之间,作为马庄村的一项特色旅游产品,王秀英中药香包“火”遍了大江南北,卖断了货。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海外订单应接不暇,再加上村里电商平台的扶持,目前产品已远销巴拿马、菲律宾、英国、加拿大、日本、荷兰、芬兰、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带动周边500多人就业,不少在外打工的村民也返乡加入香包制作队伍。“做得好的月收入3000多元,原来一周才能销售出去的产品,现在不到一天就被抢光。”王秀英笑着说。订单量上去了,但她依然保持精益求精的态度,对传统手工工艺传承的高质量要求丝毫不敢松懈,“确保质量,不求数量”,这是王秀英时常告诫自己和徒弟们的箴言。
小香包大产业,从来没有停止对香包的创新
王秀英从小就喜欢手工制作,10岁起就跟着祖母和母亲学习做小荷包。长大后,她学着做小鸭子、绣球等香包,还有虎头鞋、虎头帽、衣服等一些大物件,到庙会上卖钱补贴家用。
多年来,在继承传统的道路上,王秀英不断推陈出新,制作出《公子香帽》《鸳鸯戏水》等香包作品,屡获好评,由此,她的香包作品也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徐州香包”的代表作品。
2013年,王秀英被评为徐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2016年10月,王秀英中药香包由徐州市妇联选送,参加了第22届义乌国际博览会全国妇女创业就业展示展洽活动;
2016年在徐州市妇女手工制作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被评为“徐州双创之星”……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鼓励和激励下,如今,王秀英又开发出“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撸起袖子加油干”系列产品,将总书记向全党发出的响亮号召,通过小小香包传遍大江南北。“其实,这也是时刻提醒我自己要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带着村民致富,为社会做点贡献。”王秀英展望。如今,中药香包产业红火,但仍然需要创新精神,香包工作室开发的产品除了香包外,还有耳钉、项链等形态多样的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和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