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
在40年改革开放历程中,青岛的城市地位发生过多次变化:从1984年成为全国首批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1986年成为计划单列市到十八大以来获批设立青岛西海岸新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青岛始终走在改革开放前列,“海洋、开放、创新”,这些特质已经作为基因融入血脉,并伴随着青岛走过了40年的光辉岁月。
今年初,《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复,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作为山东省经济的龙头,青岛在这场转型升级的大战役中责无旁贷。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建设国际海洋名城,这是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金钥匙。”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张江汀说。立足优势、瞄准重点,以点带面、加快突破,青岛要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新旧动能转换之路。
打造新体系
26年,从8公里到20.9平方公里,青岛崂山区株洲路的发展是立体的。
“1992年高科园落户崂山区中韩镇之前,株洲路还是一条乡间土路。当时青岛决定实施东部开发,应运而生的高科园担负起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青岛新市区的双重使命。”时任青岛高科园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的刘世光说,8公里长的株洲路是高科园第一条东西主干道。国内外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大项目相继在青岛高科园落户,成为青岛经济起飞的强劲助推器。
历经20多年的变迁,高科园的先发优势逐渐消失。“从2012年开始,高科园发展增速放缓,暴露出产业组织凌乱、产业链不完整等系统问题。株洲路片区约160家占地企业中,有20余家企业停产,10余家企业连续多年亏损。”崂山区科技创新委员会副主任吕良宝说。
要持续健康发展,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是必由之路。2015年,崂山区组建科技创新委员会,出台《株洲路片区产业升级和城市更新的意见》,集聚创新要素,以打造完整产业链为抓手,全力推进株洲路片区新旧动能转换工作。
从引进歌尔科技开始,围绕虚拟现实全产业链的打造,崂山区先后引进北航青岛研究院等57家虚拟现实研发机构和企业。中国虚拟现实与可视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于文江介绍:“目前崂山区聚集了国内70%的虚拟现实顶尖科研机构,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虚拟现实产业之都。”
受益于新的经济发展生态,株洲路片区快速成长。2017年共升级改造29个项目,总规划面积437万平方米,引进高新企业1000余家,战略新兴产业项目90个;完成技术交易额29亿元,居青岛市首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54件,居山东省首位。
拓展新空间
李沧区是青岛北部一个老工业区,原来聚集了一大批重化工企业。实施老企业搬迁后,直接将全区的GDP搬走了近三分之一,这让GDP本来就全市倒数第一的李沧区雪上加霜。
老企业搬走了,经济发展急需转型升级,但是做什么怎么做成为让人头疼的难题。“要改变现状,必须打破常规‘绝地反击’,通过高端人才带动区域发展。”李沧区委书记王希静说。
2016年6月,李沧区启动青岛国际院士港项目。财政并不宽裕却为吸引院士开出了优厚待遇:给每位院士最高1亿元的项目资助、最高1200万元的生活补助,一位院士配一栋多层小楼免费使用5年,连同配套的人才公寓、居住落户、融资服务等优惠政策倾囊而出。
破釜沉舟,“院士集聚”成为李沧区新旧动能转换的优质样本:截至今年8月,青岛国际院士港已经签约108名国内外院士,已有9个院士项目产出32种产品,预计到年底,累计实现院士项目落地30个以上,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税收10亿元。
激发新活力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冲击下,传统产业面临着巨大转型压力。采用新技术、开辟新模式,成为青岛传统骨干企业的共同选择:海尔打造的空调互联工厂,可以进行精准、高效、大规模定制生产,拥有8项引领全球的核心技术;海信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接入网光模块产品规模已实现全球第一,国内占有率达50%以上;始建于1903年的青岛啤酒,通过动力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三个变革,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
传统产业凤凰涅槃,新兴智能制造业积极探索做大做强之路。2017年,青岛提出实施“双百千”行动,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引导更多行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百亿元、千亿元级规模,推动“青岛制造”加速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跃升。经过新一轮的创新发展,中车四方、特锐德、明月海藻、红领集团、软控股份“新五朵金花”脱颖而出,青岛“品牌之都”的招牌更加熠熠生辉。
2016年,青岛GDP突破万亿元大关,成为我国北方第3个进入“万亿元俱乐部”的城市。今年6月,上合青岛峰会成功举办,独特的城市魅力、蓬勃的发展活力、有序的社会治理、文明的社会风尚,青岛乘着峰会的东风,惊艳世界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