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

改革开放前,苏州只有50万人,经济在江苏省内处于中游。

40年筚路蓝缕,一系列敢为人先的探索,让苏州成为改革开放先行军,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如今,苏州常住人口超过1300万,实现GDP1.7万亿元,人均GDP达15.9万元,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三。党的十八大以来,苏州成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成全国首个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典型示范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2017年,苏州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5.88万元和3万元,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

抓住历史机遇,抢占发展先机

制造业是改革开放给苏州涂上的鲜明底色。苏州不仅是中国制造的典型代表,还以其在电子信息等特色产业领域超强的制造能力成为全球最大的IT硬件产品生产商。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大幕。嗅到历史机遇的苏州,以“离土不离乡”的运作模式吸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最初干着零碎营生的社办企业、队办企业,一夜之间开遍苏州的每个角落。

彼时,世界著名服装品牌波司登创始人高德康,骑着自行车,一路狂奔至200公里外的上海,接些来料带回自己的裁缝铺加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亨通集团创始人崔根良刚从部队退伍,临危受命将一个濒临倒闭的镇办农机厂起死回生。世界500强沙钢集团创始人沈文荣,接手企业时“有些设备和备件都是敲敲打打弄出来的,有什么用什么”。

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在苏州人“走千山万水、访千家万户、道千言万语、吃千辛万苦”的“四千四万”精神中迅速壮大,苏南乡镇企业一时名动天下。

20世纪80年代,国务院批准在沿海建立1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守着“苏州城外半碗饭”过着穷日子的昆山,做出决策:靠自身力量兴建工业小区。没有工业基础,却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昆山人,硬是在城东一块3.75平方公里的农田上,开发搞出了一个工业小区。作为昆山开发区创办者之一,71岁的宣炳龙记忆犹新,“当时自筹、贷款,用钱精打细算,道路、桥梁、下水道都是自己干”。随着入驻企业数量、质量不断提升,综合效益越来越高,1992年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全国县(市)中第一个国批开发区,昆山之路从此起航。

1990年,苏州GDP迈上200亿元台阶,比1980年的41亿元增长了4倍。综合实力快速提升,工业化初具形态,苏州经济发展打开了新局面。

改革推动开放,开放倒逼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收和利用外资规模巨大。苏州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资本转移、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中国加入WTO等重大机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半年实现区内“五通一平”,抢建全国第一家内河港型保税区;修通全国县级市第一条高等级公路张杨公路;建起全国第一条城市步行街……短短两年,一口气“抢”来28个全国第一,铸就了张家港精神。

得来不易,那时候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的灯常常亮到深夜。时任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的潘云官说:“那时经常加班到凌晨。第二天上班后,还要赶好几场企业的现场动工仪式和签约仪式。”

20世纪90年代,苏州累积引进注册外资421亿美元。外向型经济推动苏州高速发展,GDP从1990年的202亿元提高到2000年的1540亿元,跻身全国大中城市前五名。

开放倒逼改革。苏州在不断提升开放水平的环境中,法治观念不断强化,制度运行机制悄然改变,政府部门完成了从被动亲商到主动公开、透明行政、高效服务的转变;市场经济制度更趋完善,要素市场更加完备;公共福利制度得到普及,社会更趋公平正义。这些改革举措,又进一步推动苏州走向开放。

2014年,随着相城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苏州的国家级开发区达14家。如今,苏州每年实现的外贸进出口总量稳居江苏一半以上、全国近十分之一。苏州不仅有制造加工,也有设计研发,与全球价值链无缝对接。县域面积最小的县级市太仓,20多年来打造中德合作典范城市,集聚了200多家德资企业。“童车大王”昆山好孩子集团,在全球10多个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心和品牌中心。

一步一个脚印,推动高质量发展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让外贸依存度一度高达280%的苏州看到了风险,也看到了自身结构性矛盾。

创新成为新时期苏州发展的关键词。苏州全面铺开创新引领、开放提升、城乡一体、人才强市、民生优先、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

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创新投入不断加大。苏州先行先试,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超过50个;苏州工业园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累计实施130项重点改革任务,其中国家级先行先试任务24项。

苏州不仅有大批外资企业,私营个体市场主体也已超过100万户,并涌现出一批巨型企业。2017中国民企500强中,苏州有19家企业上榜,其中恒力集团、沙钢集团、协鑫集团、盛虹集团等都是营业收入过千亿元级的特大型民营企业。

以人为本、开放包容一直是苏州观念更新的主基调。苏州集聚了近700万新苏州人。从2011年开始,苏州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为新苏州人提供同城待遇。2016年起实施流动人口积分管理制度。

苏州在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划定生态红线,提出有效保护“四个百万亩”的政策(百万亩优质粮油工程、百万亩高效园艺工程、百万亩特种水产工程、百万亩生态林地工程),同时出台《苏州市生态补偿条例》,将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生态补偿政策上升为地方性法规。

党的十八大以来,苏州将崇尚实干的精神与精益求精的态度紧密结合,坚持“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在埋头绣花中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苏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