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0岁的蓝晓强住在山东青岛市市南区的一个安静的花园小区内,退休前是青岛市总工会的一名宣传干部。谈起青岛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变化,他如数家珍:“改革开放40年,青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7年,青岛实现生产总值超1万亿元,GDP增长是改革开放前的286.2倍!这是一个多么大的飞跃啊!”
青岛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关键就是青岛能在创新中不断实现新突破。
改革开放之初,30岁的蓝晓强正当人生好时候,他每天都深入工厂工地采访,亲眼看到,切身感受到青岛市一天天的变化。
蓝晓强对两件事印象较深,而这也是对青岛产生较大影响的两件大事:一是1992年青岛拿出市区最好的地段向国内外拍卖和转让,提出城市建设要向东部发展,城建要打翻身仗;二就是张瑞敏抡铁锤砸冰箱事件。
1992年5月3日,青岛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市区东部开发建设的决定》,全面概括了市区东部开发建设的范围和目标、资金筹集方式和优惠政策、组织实施方式等内容,从此吹响东部开发的“号角”,也为此后的东部开发定下了政策基调,奠定了现在青岛市的大格局。
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系副教授李东泉对青岛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做过专门研究,她说,通过政府的搬迁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这在当时国内较大城市中是第一个。青岛跳出老城建新城的做法不仅避免了对历史老城区的破坏,也有力地引领了新城区的快速发展,减少了浪费,引领了中国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可以说为当年中国城市建设提供了一个新路径。
除了在城市发展上不断开拓创新,在知名品牌产品的推广上,青岛市也是一直“新”意不断。
青岛的工业基础较好,轻纺工业有着“上青天”的美誉,还有港口优势,但与其他城市相比,青岛的水、电、煤、矿产等资源相对缺乏,经济总量和竞争力都居中游。
在当时的情况下,青岛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开展日用工业产品争创“青岛金花”活动的通知》,评选首次采用专家评审与市民投票相结合的方式。青岛牌特制钙奶饼干、即墨老酒、海尔电冰箱、青岛牌照相机、金鹿-海德曼自行车等11种产品,都是在1989年首次选出的“青岛金花”产品。
从1990年开始,“青岛金花”创评活动开始推广到全市工业系统。1992年,单一型号的“金花”产品被扩展到金花系列产品。全市先后举办了4次较大规模的“创金花”展评展销活动,组织240个企业的2300种产品参展,到1993年,共认定金花产品31个。
“青岛金花”的评选,开辟了富有青岛特色的品牌发展之路,提升了青岛工业的档次和水平,享誉国内外的青岛“五朵金花”——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就是通过这一活动涌现出来的知名品牌,这也进一步促进了青岛产品在国家级评奖中的获奖率。
1991年,琴岛-利勃海尔牌电冰箱与青岛啤酒、茅台等同时获得首批“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第一批中国名牌共10个,青岛占了4个;第一批全国质量奖共5个,青岛占了3个。而张瑞敏挥铁锤砸次品冰箱的举动,对于青岛整个家电企业品牌的提升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这些年,青岛市在诸多方面都创新不断,尤其是结合当地海洋资源优势,不断突出自身的海洋教育科技特色。
2017年,青岛市提出“三带一轴、三湾三城、组团式”,构建覆盖全域、面向未来城市群主体形态的全新城市空间战略,以胶州湾群为依托打造中心城区、以灵山湾群为依托打造西部湾城、以鳌山湾群为依托打造东部湾城,构筑海湾型城市新格局。其中,东部湾区是以鳌山湾群为依托打造东部湾城,建设世界知名、以海洋教育科技为特色的“中国蓝谷”。
近年来,“蓝谷”在各项领域不断突破,目前已成功集聚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等17家“国字号”科研机构,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等一批高等院校在“蓝谷”设立校区或研究院,超过250家科技型企业接连入驻。累计签约引进国内外知名院士108名;年底实现30个以上院士项目落地,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的青岛院士港更是“夺人眼球”。李沧区在一片烂尾楼上建起了国内第一个院士港,院士港的“国际性、顶尖性、中坚性、市场性”,使院士等高端人才引进渠道进一步巩固和拓宽,使青岛市高端人才结构和创新环境进一步改善。
今年,在青岛举行的上合峰会,更是给青岛增了彩,也为青岛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用蓝晓强的话说:“青岛一定会在新的起点取得新的辉煌,在创新的大潮中实现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