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9月26日讯 (记者 吴静)第五届全国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兴趣小组活动“新理念 新模式”研讨活动(简称全国校外教育“双新会”)今日在江苏无锡开幕,会议将持续到29日。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孟繁华、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张东燕、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刘阳、中国儿童中心主任苑立新、中国儿童中心副主任李忠明、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儿童工作处处长贺连辉、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苏洪涛、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副秘书长张玉勋、江苏省教育协会校外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主任戴锦高、无锡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严键媛、无锡市教育局局长唐加俊等领导参加了此次活动。

此次活动为中国儿童中心、江苏省教育学会校外教育专业委员会、无锡市少年宫共同举办。旨在促进校外教育系统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引领校外教育工作者融汇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和新课题,以明确新时期育人目标和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持续创新校外教育的理念与模式,广泛深入交流全国校外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经验,共同研讨如何促进校外教育资源生态的共建和共享。

发挥校外教育重要作用,促进少年儿童快乐学习

全国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兴趣小组活动“新理念 新模式”研讨活动,简称全国校外教育“双新会”,由中国儿童中心于2010年启动,每两年一届。研讨活动主要面向校外教育领导、管理层和一线教师,以专家报告、专题论坛、全国优秀案例展示、专项参与式培训等形式,探讨国际国内教育发展新趋势和政策走向,提倡以更加开放融通的办学理念,分享在兴趣活动课程建设、主题教育活动设计、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新理念、新模式,突出校外教育“活动育人 实践育人”的优势,发挥生活世界和体验探究对未成年人成长的价值,发挥校外教育在我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少年儿童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双新会”已经面向全国开展了五届,活动品质得到了广大校外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和欢迎。平台得到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全国妇联、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青少年宫协会等政府和权威机构的支持,到目前为止,参会人数已达到近500人,参会机构达到近100家,成为国家级校外教育业务研究交流的稳定平台和品牌活动。

第五届“双新会”:融合与共享 开放视野下的校外教育课程生态建设

以“融合与共享 开放视野下的校外教育课程生态建设”为主题的第五届“双新会”无论在内涵还是形式上,都呈现了新时期校外教育工作者的更大的格局观、教育观和新的历史观。研讨活动针对新时期公立机构校外教育、私立校外教育机构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以前沿的观点、生动的案例进一步推进了校外教育队伍建设的专业化,促进了行业的规范发展、创新发展和融通协作。被参会者称为校外教育研讨活动的“里程碑”。

这次会议将聚焦两个关注,即关注鲜明校外特色的活动课程建设,关注大教育观下教育新生态建设。实现三个目的,即研讨校外教育新价值新路径;交流校外教育新理念新模式;共建校外教育新格局新生态。促进四个突破,即突破体制归属边界,突破校内外教育边界,突破学科内涵边界,突破学习时空边界。

会议还将涵盖四大板块,主旨报告全面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教育政策和课程改革方向,形成大教育观和新格局观,为研究校外教育的新价值、新坐标和新路径提供依据。国际经验重点介绍教育发达国家芬兰和日本的教育体系与改革经验,了解课程形态和学习方式的变化,开阔校外教育工作视野,为校外教育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借鉴。全国案例开放展示全国各领域近两年来教育创新的成果案例,打破体制归属边界、校内外教育边界、学科内容边界和学习时空边界,倡导新理念,为共建儿童教育新生态搭建了平台。专题论坛聚焦前沿热点问题开设了儿童阅读、教育戏剧、博物馆与研学、科技教育四个专题论坛,分享了国内外权威专家、一线工作者的理论成果与实操经验,为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本次会议阵容强大,汇集了英国、芬兰、日本和我国42位特邀嘉宾及优秀教师。1个主旨报告,4个主题论坛,10个前沿专题报告,25个全国优秀案例。不同地域、不同领域的教育专家及教学行家为与会者带来了观念的更新、思想的冲击和实践的启发。

多位国内外教育专家将为校外教育发展发声

在“政策与定位·主旨报告”板块中,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孟繁华教授,从新时期的国家战略高度、广阔的教育视野、现阶段我国教育的关键问题出发,分析了《转变教育发展范式》。提升了校外教育工作者的格局观和教育观。

在“视野与方向·国际经验” 板块中,芬兰坦佩雷应用科技大学Outi Wallin博士,针对中国教师对芬兰教育现状和探索的相关问题需求,为大家系统介绍了《芬兰教育生态和课程形态、学习方式的持续变革》。日本创价大学长岛明纯和董芳胜教授,分别针对我们目前所关心的研学活动和音乐教育改革系统介绍了《日本特别活动课程的源起和发展——新课标下的教学活动》。来自英国的教育戏剧专家Chris Cooper亲自以工作坊为老师们现场提供了一个对于引导者身份(而非教师)的初探体验情景,探索引导者如何在戏剧的过程中提问、带领、建构课程。国外教育专家的报告为校外教育工作者打开了视野,促进了国际理解,提供了多元启发。

在“共性与多元·全国案例” 板块中,现任上海市校外教育协会会长卢晓明将介绍上海在建设科学规范的校外教育“项目课程标准指南”的必要性和积极探索,表达了课程建设的基本标准:一是应体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二是应体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理念;三是应体现校外教育所固有的特质;四是应体现互联网时代的高新科技。上海编制校外科技艺术约五十个项目的课程指南的积极探索,作为教材开发的纲领性要求,形成“一纲多本”的校外教育课程建设新格局,为全国区域管理和课程发展提供了新经验。

北京市校外教育研究室常务副主任周立奇将介绍北京市校外教育“三个一”项目即建设“创新项目、特色项目、精品项目”的先进经验,在整体促进区域校外教育机构特色发展,如何调动每个校外教育机构各职能部门的积极性,以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优质项目传承与发展方面提供了借鉴。

在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发挥资源优势,“变身”社会大课堂已成为各方共识的当下,校内外正在加速资源整合,促进学生素质多元化发展。中国国家博物馆社教宣传部副主任赵菁,将重点论述博物馆与学校教师如何更好合作,摆脱以往“教材中心论”的束缚,树立全新的课程资源观,将博物馆纳入课程资源范畴的思考与探索;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副主任杨应时博士将结合中国美术馆近年来的若干儿童教育案例,分享美术馆如何利用自身在藏品、展览、研究、品牌等方面的优势教育资源,针对儿童观众的学习求知特点,有效开展美术馆公共教育活动和服务的探索,并就美术馆儿童教育的前沿理念、内涵体系、实施途径、实施效果、反思评估等提出了个人的思考和建议;上海科技馆展教服务处处长顾洁燕,将向大家解读了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的科学教育情境化、问题式、综合性、体验型的四个特点,以及在激发青少年兴趣、改变态度、催生行动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介绍了上海自然博物馆针对不同学段的青少年如何构建针对性的科学教育的项目策略,以引导青少年像科学家一样观察、思考、实践、探究。三位青年管理者的发言,让将我们看到社会场馆为青少年儿童教育的公共服务所做出的出色工作,呈现了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教育态势。

广州市少年宫特殊教育部部长黄筱瀛的《开FUN课新体系——核心素养导向下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建构》,无锡市少年宫书画部教师周一竹老师的《融汉字形 塑文化魂——书道自然的儿童写意书法课程》,中国儿童中心兴趣培养部孔令华及舞蹈教师团队的《生活▪生命▪生长——校外特色儿童素质教育舞蹈综合课程建构之创新课例》,广州市儿童活动中心教师班马、韦伶老师的《从读海、读城到读夜、读森林——探索“旅程+课程”的校外研学教程与课系》,“耳朵里的博物馆”创始人张鹏老师的《耳朵里的博物馆——儿童社会教育探索》,定向猎狐之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孔繁金的《定向猎狐——定人生方向 越世界视野》,上海STEM云中心主任张逸中博士的《STEM课程体系——帮孩子储备面向未来的技能》等一系列精彩案例将向我们展示新时期鲜明校外教育特色的活动课程的设计理念、育人目标、教育内涵、教学方式和育人效果,为传统校外教育课程的优化、创新融合课程的开发提供了理性思考和操作示范。

在特别安排的四个教育前沿专题论坛中,儿童阅读专题论坛、儿童阅读专题论坛、博物馆与研学专题论坛、科技教育专题论坛的设计,都将有针对性地回应了我国当前素质教育实施途径的热点、难点问题。国家图书馆儿童馆馆长王志庚、中国科普教育研究所翟立原主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王素主任、南京博物院陈刚副主任、中国教育戏剧第一人李婴宁教授等教育界专家和来自市场端运营成功的私立教育机构的多位青年创业家,将给大家呈现校内外教育的深度思考和成功经验与运营反思。专题论坛既具有领域权威专家的理论分析,又展示了行业前沿探索者的突出成果;既集结了体制内的知名专家和优秀教师,又推出了私立机构的先进管理经验和特色课程的研成果。给了大家内心很大的冲击力,让我们看到,未来教育机构发展的多元化、素质教育实施途径的多样性、不分体制内外资源整合的大趋势已经来临,而且是势不可挡。

突破校内外教育边界共研未成年人兴趣培养教育新价值

此次研讨活动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评价。“双新会”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胸怀,融汇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合丰富的教育内涵,融通多元的教育途径,为全国教育工作者呈现了一场高品质、高水准的“学术盛宴”和“案例大餐”,不愧是校外教育行业研讨的品牌活动。很多参会者都是连续每届参加,表示对实际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不断更新理念,探索新的方法,以后仍然会继续跟踪“双新会”的新方向、新内容。

愿广大的校外教育工作者能够在新的时期努力融通校内外教育资源,突破体制归属边界,突破校内外教育边界,突破学科内涵边界,突破学习时空边界;共研未成年人兴趣培养教育的新价值和新路径,为共享更为广阔、更为多元的校外教育生态系统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