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昆明9月24日电 题:边关,3个人的30年时光

刘小红 黄云

30年,于历史长河,不过昙花一现。但,人的一生不会拥有太多30年。记者日前在驻滇某边防旅采访,遇到3位平凡的人。他们的共同点在于,都用30多年时光为戍边奉献力量。

一家三代义务护边不断代

初秋九月,者阴山上,蓝天白云,山花烂漫,铿锵的歌声飘扬在山林间。

循声而去,墓碑前,驻滇某边防旅某连巡逻官兵和防区“忠勇界务员之家”第三代传人张玉山,一起祭奠一位“老边防”。

“老边防”正是张玉山的爷爷张近材。今天是老人的祭日,巡逻队途径墓地,同唱《者阴山上的边防线》,献上采摘的山花。

张近材生于曲艺世家,30多年前,他毅然弃艺从戎到前线。一次侦察任务中,腿部中弹,滚落深不见底的陡崖。重伤动弹不得,奄奄一息中嚼食树叶草根,喝泥水尿液,8天后终于被战友发现。

大难不死,他又冲锋陷阵,敌后侦察。因此走遍者阴山山水沟坎,他对地形了如指掌。

退伍后,他执意留在者阴山脚下务农,当起义务界务员,每天坚持巡山,成了边防部队的“千里眼”“顺风耳”。

他把自己熟知的防区地形情况,编写成册送给连队,还到连队传授野战生存、巡逻潜伏等实用技能,就连连歌《者阴山上的边防线》也是他和战士们谱写而成。

近20年的护边生涯,被毒蛇咬过,摔伤过,他从未放弃,不收报酬,却对部队赠送的“忠勇界务员之家”牌匾视为传家珍宝,高悬于门上。遵照他的遗言,他的骨灰撒在了巡边路上,儿子张守林接替他成为者阴山义务界务员。

现在,儿子的儿子,张玉山又成为新一代义务界务员。

“兵妈妈”的拥军情

玉米地里,一群官兵忙着摘收。苗族张大妈忙着给战士们递茶、擦汗。

一大早,张大妈去收玉米,到地头才发现,驻滇某边防旅某连官兵早就赶来帮忙。

在30多年前的边境自卫反击战中,张大妈让丈夫宰了家里的大肥猪,磨了六十斤鲜豆腐,连同十一条香烟和七斤水果糖,冒着炮火送到前线。那时,她忙于照顾伤病员,采草药疗伤,为战士缝补衣服,久而久之,大家叫她“兵妈妈”。这一叫,就是30多年。

和平年代,“兵妈妈”更是给驻地一茬茬官兵留下难忘的回忆。

连队训练标兵王明华,训练中扭伤了腰,多方医治都不见效。张大妈费尽周折,打听到一位苗寨老人有专治跌打损伤的祖传偏方,她专程讨来亲手熬制汤药,直至小王康复,重返训练场。

“我现在有两个妈妈!”战士杨中强入伍后思家情绪严重,训练滑坡。张大妈生活上关心,思想上疏导,小杨逐步融入连队生活,成为如今的执勤能手。

在官兵眼里,张大妈不仅是生活中可亲可敬的好妈妈,还是工作上的好帮手。

驻地热带丛林,珍稀野生动物多,偷猎时有发生,但山高林密,管控极为不便。张大妈义务巡山护林,多次报告并协助官兵现场抓获偷猎者。

张大妈的拥军热情感染了驻地边民,看到连队饮水有困难,村民覃勇福主动把连队水管接到自家水井。丰收季节,张大妈和驻地群众时常把新鲜瓜果蔬菜送到连队,让官兵尝鲜。

这位苗族“兵妈妈”,名叫张翡黄。

义务界务员的坚守

雨后,山路泥泞,驻滇某边防旅某连巡逻官兵艰难前行。

走在队伍前面的,是67岁的义务界务员杨建忠。30多年来,他一直走在这个位置。“越难走的路,越要带头走。”凭借对地形的熟悉,他负责为巡逻队开路。

30多年前,经过战争洗礼的支前民兵队长杨建忠,自告奋勇成为驻地连队义务界务员。

这个连守卫着60多公里边境线、28块界碑,巡逻路山高林密、道路崎岖,蚂蟥与毒蛇时常出没,全程巡边一次需要2天多时间。每当官兵巡逻执勤任务,杨建忠总要放下手头农活,主动“入列”。

一次,杨建忠发现两条采砂船违规作业,他一边向连队报告,一边上前制止。得知连队官兵即将赶来,对方想趁机逃跑,杨建忠死死抱住带头人,直至官兵到来。

30多年来,杨建忠专程巡边走过的山路超过3万公里,穿烂的鞋有120多双,发现上报1600余条边境信息,协助处置涉边事件300余起。

现在,每次巡逻,杨建忠每走几步,都要回头看一看,摸摸路边的树枝、石头。“我年纪大了,巡逻路走一回就少一回,舍不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