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一睁眼,雨轩就习惯性地点开“男票”的置顶聊天框,问了一句“今天干嘛”。但是,对话框对面的人长什么样子,她却并不清楚。
“我俩几乎做了一切情侣可以在网上做的事,也会互送礼物,但从来没见过面。”雨轩说,“我们是异地,见一面对学生来说成本太高,也没有必要。”
雨轩和她的“男票”是打游戏认识的,起初只是一起组队,后来开语音时觉得对方声音很好听,慢慢就开始用微信联系,发展成了情侣关系。但是与平常的情侣不同,“网络”是他们交流的唯一渠道。
“我只知道对方也是大学生,聊起天来觉得三观很合,但是没打算见面。”雨轩认为,在网络上认识的人应该更加谨慎,避免见面也是对安全的保障。
像雨轩这样选择“网恋”的年轻人,随着网络通讯的发展越来越多。有人把网络当作工具,目的是线下发展感情;有人则把网络当作载体,一切活动都线上展开。
在社会飞速的转型期,年轻人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激烈的竞争、快节奏的生活和原子化孤独的人际交往,让“交心”越来越难。而网络有着门槛低、便捷、融入感强的特点,又可以隐藏真实的自我,扬长避短,减少社会因素的桎梏,自然成为许多20岁左右的年轻人交友和寻找伴侣的不二之选。
“我加好友先看头像,头像好看,聊天的时候也舒心。”18岁的张菲喜欢在各种交友软件上认识“帅哥”,她知道头像可能造假,但并不十分在意,只要“认为他长那样就行”。张菲现在的男朋友同样来自另一个城市,自称“25岁,已经在工作了”。她明白年龄差和生活圈子的不同可能成为两人进一步发展的阻碍,但作为师范类学校的女生,张菲珍惜这样为数不多的和异性交流的机会。
“他很幽默,能告诉我一些平常接触不到的好玩的事。”张菲觉得这样的男生已经不多见了。至于未来,她没想太多:“也许有一天没话可说了,那就互删呗,反正见不到面也不会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