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依然在看到谣言时深信不疑,热衷于把谣言扩散出去,这跟科学素养与媒介素养的普遍缺失有着脱不开的干系。

水泡馒头发现里面添加“卫生纸”?前不久,这段据称是甘肃天水一家市场所销售馒头的视频在网上广为流传。宁夏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的检测结果表明,未发现非食用添加物。换言之,上述网络视频是有意编造的谣言。

如果了解相关行业的知识,很容易就能发现市售纸浆价格及制假成本远高于一般馒头的销售价格。就算真有不法分子有心造假,如果采取往馒头里添加卫生纸的低劣伎俩,未免得不偿失。权威部门的检测结果,加上行业知识,足以打消公众由此事件产生的疑虑。

这起网络谣言事件,让人联想起当年闹得沸沸扬扬的“纸馅包子”事件。后者已被作为典型案例写入大学新闻专业的教科书,说的是某电视台记者策划、摆拍了“纸箱馅包子”的生产过程。报道播出以后,引发舆论震惊,但经过监管部门彻查,根本没发现市场上存在“纸馅包子”。事后涉事媒体作出公开检讨,捏造假新闻的记者受到刑事处罚。

相隔十多年却高度相似的传媒假事件,因为编造的主体不同,反映了信息传播的变迁,也凸显了整治谣言的艰巨性。如果说在传统媒体时代,加强对采编人员职业道德与规范的教育,能够有效避免假新闻的传播,那么在如今的新媒体时代,每个网民都是报道者,都有可能成为谣言和假消息的传播者。

利用公众对食品安全的焦虑,编造和传播不实消息,几乎成了传播领域的顽疾。有数据显示,网络谣言中的食品安全信息占45%。不光有“卫生纸馒头”“纸馅包子”这样耸人听闻的恶意传谣,也有以善意面目传播的伪科学信息。比如,流传经久不息的“食物相克”的说法,绝大多数都经不起推敲。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