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8月3日电 车窗外,超30℃的高温“桑拿天”让人喘不过气来;车厢内,张宝云用铁钎捅着烧红的炉膛,一股股热浪直灼面庞。
从中俄边境小城虎林开往绥化的K7138次列车,是一列内燃机牵引的绿皮车。车上没有空调,9个车厢的热水供应,全靠1号车厢与2号车厢连接处的一个茶炉室用煤现烧。
还差2个月就满60岁退休的张宝云,是这趟车的供水员,每天晚上5时、9时和凌晨4时,他都要烧开水保障车上4个大型饮水箱用水。
“过瘾不?像不像‘桑拿工’……”戴上厚厚的防烫手套,摆弄着炉火,眼见着蒸汽升腾滋滋作响,记者刚试了一会儿,衣襟就像水洗过一样,皮肤湿黏黏的,一旁满头大汗的老张嘿嘿地憨笑起来,白色制服汗渍渍地贴在身上,狭小的空间甚至难以错身,仿佛一个滚烫的桑拿房。
从添水到烧开,老张在炉前烤了40多分钟。在随后的关键环节,他不敢让记者再试。只见他拎起一个40升的铁皮桶,对准了锅炉的出水口开始放水,随后盖上盖子,小心锁好茶炉室的门,推着小车开始向车厢送水。
“来,把腿收一收,我这不是啤酒、饮料、矿泉水啊……”生怕烫到旅客的张宝云一路吆喝,运送两次才能填满一个饮水箱。不一会儿,车厢内飘起了方便面的香味,一些旅客开始泡茶解暑。
脖子上挂着的毛巾已经被汗渗透,张宝云用凉水冲洗后简单擦了一下身子。由于条件所限,他上班期间几乎都在车上,整备期间还要看管车厢,一天一夜才能下车冲一次澡。
“还有2个月、8趟车,我得站好最后几班岗,到啥时候干工作也不能对付。”张宝云曾是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装卸工,长期的重体力劳动让他难以适应危险度极高的原岗位。
3年前,他来到绥化车务段乘务车队,这个车队作为企业改革降成本增效的试点,将装卸、货运等岗位的富余人员集纳,重新培训上岗,担当4个线路的绿皮车乘务工作。“车队有400多人,平均年龄超过51岁,是典型的‘夕阳红’车队!”乘务车队书记李立成告诉记者,不少像老张一样“从零开始”的老员工都很敬业,这种普通人的“工匠精神”也感染着身边人。
夜幕降临,没有空调的车厢内风扇呜呜摆动。“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在高温中,为我们负重前行。”看着老张送水的背影远去,一位手里端着方便面的女乘客突然有感而发。在这酷暑中,又有多少人执着于平凡的坚守?他们的故事如同一部行走的书,等待我们在偶遇中品味人生。(记者邹大鹏、李建平、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