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探潮头)标语变迁中的“深圳故事”

中新社深圳7月26日电 题:标语变迁中的“深圳故事”

作者 夏守智

从莲花山顶极目远眺,平安金融中心高耸入云。夜幕降临,绚烂的灯光秀打破沉寂,点亮城市星空。伴随光线移转,“来了,就是深圳人”出现在建筑物玻璃外墙上,引来市民一阵掌声。

这是参加“海峡两岸记者特区行”联合采访活动的40名记者来到深圳的“初体验”。引发市民共鸣的标语,也让两岸记者印象深刻。

  资料图:俯瞰深圳盐田港。 中新社记者 陈文 摄

文化研究学者认为,标语是特定时空背景的产物,是价值驱使下的联合。“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话让许多漂泊的游子有了家的归属,对在深圳就业生活有了更多亲近感。而30多年来的标语变迁,也见证着这个经济特区的发展故事。

2010年,深圳在建市30周年之际,举办了十大观念评选活动。最后,“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票选第一。据介绍,该标语是时任蛇口工业区管委会主任袁庚于1979年前后率先提出的,彼时被誉为“冲破旧观念的一声春雷”。

在标语激励下,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放开了手脚,深圳步入发展“快车道”。从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到第一次土地拍卖、第一次工程招标,这座年轻城市大量先行先试的宝贵经验成为全国性政策规划的蓝本和参考。

今天,在深圳街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依然常见,但更为醒目的是“来了,就是深圳人”。

这句标语的源头众说纷纭,但它和一幢幢高楼一样,成为深圳靓丽的“名片”。有前来采访的台湾记者感慨,深圳成长为创新之都,源于用开放包容态度对待各行各业人才,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

“来了,就是深圳人”反映的正是这个经济特区对人才的渴求、对创新的追逐。

近年来,深圳先后推出“鹏城孔雀计划”“鹏城英才计划”等人才激励政策,吸引国内外人才前来扎根。目前,该市各类人才总量达510万,占常住人口比重的40.7%。

2017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4.13%,接近全球最高水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突破2万件,占整个中国大陆的43.1%,连续14年居首位;新兴产业年增率15%,对经济增长贡献度达50%……其中交织出深圳创新发展“图景”。

创新带来显著成就。深圳早期的代工企业、中小企业,或转型升级、或成为历史,取而代之是腾讯、华为、大疆、华大等一批科技创新企业。

小小标语跨越近40年时光。从“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到“来了,就是深圳人”“最美的风景是深圳人”等新标语,体现了深圳从单纯追逐发展速度,到注重效益和创新,特别是重视“人”这个构成城市的基本单元的转变。

在深圳数日,两岸记者参访了诸多企业、机构,遇到的人都充满活力。他们或许来自四面八方,却有一个共同标签“深圳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