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宠物狗走入城市家庭,因多种原因遭遗弃的流浪狗也越来越多。时有发生的流浪犬伤人事件给城市生活带来威胁。如何系统、有效地解决流浪犬引发的相关问题,已成为城市管理中亟待破解的公共问题。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近期发布《犬只人道管理手册》,首次全面介绍犬只科学管理系统,并建议全面推广电子芯片植入加强犬只登记管理。手册指出,从源头上加强管控,才可能减少并最终消除流浪犬问题。
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国有部分城市正在推进或试点电子芯片植入。在推进过程中,有的城市因不同部门的协调问题,最终推进失败;有的城市在推广该系统建设的过程中,遇到了经费、人手和其他配套措施尚未到位的问题。
专家建议,在不断完善管控技术手段的同时,也应加强宣传,提高市民的养犬意识。
宠物狗遗弃现象严重
流浪犬一般指遗弃和意外走失的宠物狗,包括流浪犬生的后代。“国内犬只的销售和繁育缺乏有效监管,各地犬只无序繁殖现象非常普遍。除此之外,遗弃宠物的恶意行为也较为常见。”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犬只项目经理姚越介绍。
导致犬只被遗弃的另一原因是拆迁。“中国过去二三十年的城市化进程伴随着大量拆迁,使生活环境、场所发生很大改变,有拆迁的地方就有流浪犬。政府层面承担了大量流浪犬的处理工作。比如,北京市政府为了便于流浪犬收容和管理,专门设立了北京市公安局犬类留检所。”中国小动物保护协会秘书长沈瑞洪告诉记者。
目前,各城市流浪犬数量尚无官方公开数字,但从媒体报道可以“管中窥豹”:陕西西安警方每年收容的流浪犬4000只左右,其中大部分是弃养犬,目前已累计收容处置近4万只流浪犬;2007年至2015年10月,江苏省南京市警方收容流浪犬总数已超过3万只。
民间流浪犬收容为城市流浪犬提供了不少帮助。沈瑞洪从事动物保护工作多年,他告诉记者,北京民间的流浪犬收容小院超过100个,小的有三五十只流浪犬,大的得有几百只。中国小动物保护协会的小院就有600多只流浪犬,其中一部分来自2011年“京哈高速救狗”事件中救下的犬只。
但有限的收容空间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流浪犬问题。
源头治理加强犬只登记
近日,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发布《犬只人道管理手册》,该管理手册首次全面介绍犬只科学管理系统,从犬只的识别注册、饲养者的责任教育、收容领养、兽医护理、立法以及垃圾处理六个方面给予了建议。管理手册指出,只有从源头上加强管控,才可能减少并最终消除流浪犬问题。
对流浪犬的源头管控,杭州市正在不断加码探索。为加强犬只注册标识,2017年10月,杭州上线了“犬类审批监管系统”,为市民提供在线办理犬证的渠道。
杭州市市容环境卫生监管中心犬类管理办公室负责人从事犬类管理多年,他告诉新京报记者,杭州计划将宠物医院、宠物美容店等作为综合性指导点,“这些地方跟行政窗口比数量多、犬只去的次数也多,将这些地点作为指导点,碰到没狗证的指导办狗证,不牵狗绳的告诉他们牵狗绳,可以加强源头服务和提醒。”
“对宠物店来讲,除了市场化营利,也要承担一些社会责任。现在全市有9个试点,下半年会搞一个城区全区域试点。后续将根据试点情况,在全市推广。”该负责人表示。
该负责人介绍,明年杭州将打造容纳审批、执法和收容系统的综合性平台,“审批、执法和收容系统打通后,养犬管理、监管就能贯通。比如在流浪犬收容过程中,信息一查,如果办过狗证就能追溯到主人,如果是遗弃,会对主人进行教育处罚。”
电子芯片面临推广难题
对于犬只登记,不少国家曾尝试狗环、狗牌、电子芯片等类似狗证的管理手段,在姚越看来,“目前,电子芯片是最有效的方式,不容易遗失,同时对信息管理也很有利,成本只有几块钱左右,比较方便。”
近期发布的《犬只人道管理手册》也建议推广电子芯片进行登记。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目前,上海、长沙、青岛等城市已推广使用电子芯片,相关管理部门通过电子芯片对饲主进行信用管理,一旦违反规则将采取罚款等处罚手段。其中,青岛市在2017年新实施的《青岛市养犬管理条例》中规定,市民饲养的每只合法犬应在颈部皮下植入电子芯片,为每只宠物犬“配发”全球唯一的电子身份。
芯片植入作为犬只身份识别的技术手段,虽然芯片本身成本不高,但需要体系化运作。
沈瑞洪此前在北京养犬协会工作时有过芯片推广的经验,他告诉新京报记者,“芯片-扫描仪-数据库这样一套管理系统建立起来,才能实现数据集群规模,实现效应。”
“除芯片外,注射行为、注射器都要花钱,派出所、宠物医院配备扫描仪又要一笔花费,还有电脑数据终端、数据库、后期运营。整个流程需要很长周期,筹备投入技术人员。”沈瑞洪说,“比北京为例,2007年曾计划投入一笔不小的经费来推动这件事,不过最终没有继续下去。”
上述说法也得到了杭州市市容环境卫生监管中心犬类管理办公室负责人的认同,该负责人表示,目前杭州淳安县推行了芯片,但单纯推行芯片是不够的,后续软件、数据库都要跟上;还需要与日常管理工作衔接。“日常管理和文明养犬更要互相衔接,单纯一张芯片是解决不了的。”他说。
在沈瑞洪看来,除提高管理技术手段外,解决流浪犬问题还需要改进养犬意识。“英国、法国等游牧民族带着狗打猎,狗对他们来说是伙伴,有很强的依赖。我们传统的农耕文化下,狗是看家护院的,两者对狗的态度差别很大。”沈瑞洪说。
杭州市市容环境卫生监管中心犬类管理办公室负责人也表示,应加强养犬意识,“把狗当家里一分子看待,不能今天买了,明天就扔了。”
法律法规滞后成“瓶颈”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为解决流浪犬问题,北京、上海、浙江、辽宁等地早已出台养犬管理规定或条例,均明确不得遗弃所养犬只,否则要承担相应责任。但这些规定并没有阻止流浪犬数量不断增加。
从各地执法情况来看,法律法规的滞后是目前犬类管理工作的“瓶颈”。
杭州市市容环境卫生监管中心犬类管理办公室负责人告诉记者,杭州《限制养犬规定》是2004年实施的,十几年过去了,市民的认知、犬类品种早就更新换代,滞后的法律法规成为制约日常犬类管理工作的瓶颈。
北京警方相关负责人6月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表示,北京市目前的养犬法规是按照2003年市人大颁布实施的《北京市养犬管理规定》执行的,该法规在实施之初对养犬管理工作确实起到很好的推动效果,但实施至今已有10余年,在一些内容上需要重新调整。
除法律法规滞后外,杭州市市容环境卫生监管中心犬类管理办公室负责人还认为,流浪犬最重要的不是后续管理,而是源头管理。“靠后续捕、抓、收容是很难的,要在前端把工作做到位:一是养狗不能随便丢弃;二是文明养犬,控制狗的行为;三是做好狗的绝育,很多流浪犬都是无序繁衍出来的。”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科学家孙全辉博士也认为,“加强犬只注册标识管理,加大犬只大规模免疫力度,从源头上控制犬只数量,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消除流浪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