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农业大数据已成为现代农业一种“生产资料”,对农业决策和生产管理意义重大。农业数据因其来源广泛、类型多样、结构复杂等特点,难以用常规方法进行采集和处理,一直以来是以精准、高效为目标的现代农业、智慧农业发展的一个难点。

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凭借强大的跨学科技术集成研发能力,成功地开发了我国第一个面向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农业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都市型现代农业211信息平台,为首都北京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基于大数据的决策和综合应用支撑。

该平台围绕农业大数据管理和应用的数据采集、数据库建设和应用决策三个关键环节开展了基础性技术创新研究。

在数据采集方面,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研发了一套农业空间数据采集与更新技术和系统。针对资源信息高效高质量的采集与及时更新需求,研制了可灵活定制的野外信息采集系统。该系统能依据信息采集对象和应用场景进行信息定制,自动为用户提供相应的信息采集输入界面,提高了野外信息采集效率和信息输入准确性;提出了规则分布地理实体的批量采集方法,显著提高了数据采集效率和精度,降低了对GPS设备精度的要求;提出了非地图操作模式下的空间对象增加、删除,分割、合并和边界调整等更新方法,开发了集成GPS/GPRS的野外信息采集与实时在线更新系统,可实现远程用户的空间数据在线更新。

在数据管理方面,针对传统农业信息数据多源、异构导致信息集成与共享性差等问题,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创新设计了基于农村地籍单元的农村地址编码方法和基于地址匹配的农业资源时空数据组织模型,有效减少空间数据存储量,提高数据库的灵活性;提出了采样尺度确定方法和异常样点数据的检测方法,提高了样点数据分析结果的精度;制订了农业资源信息的分层和分类编码、数据库结构、数据交换、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标准;整合了水土气等23大类492项数据,形成了包含超过100GB的涉及“资源、市场、科技、资金”的农业专题综合数据和超过6TB的覆盖全市的亚米级遥感影像及基础地理数据的农业信息资源综合数据库,数据内容精细到每个自然地块。

在可精准采集与更新、共享、集成应用的综合信息数据库基础上,中心根据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决策需求,构建了一系列以市场、资源等多元要素为变量的决策应用模型,包括7大类粮食、蔬菜共160种作物、13种特色唯一性农产品、40个新品种的引种适宜性评价模型;养殖场、“三品”基地选址模型、科技服务资源调配和动物疫情应急处置等23组空间规划与评估模型。这些决策模型的应用有力地促进农业决策分析业务链的形成,可实现北京任意区域内村级和地块级综合信息查询和定量分析决策服务,并可以报表、动态统计图和专题地图等多种可视化方式展示结果。

目前,221农业综合信息化平台已经成为北京市各级涉农管理部门的决策和综合管理的重要工具。例如,大兴区利用平台进行设施农业布局规划、实施建设监测,并为开展设施农业补贴提供精细的信息服务;朝阳区利用平台进行动植物源性食品安全状况分析,提升了管理水平;北京市农业局利用平台的信息,为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基础建设及综合开发规划和设施农业规划提供重要依据。

221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在首都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的广泛应用强化了以市场和资源为底牌,合理规划科技和资金的支撑能力,实现了“221行动计划”的目标和内涵。